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罗臻 程华新)有一种清香叫紫苏香。7日31日,走进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平原村紫苏基地,紫苏枝繁叶茂,根植在青山中,宛如一片紫色的海洋,微风吹拂,“紫”浪翻飞,香气四溢。村民穿梭在紫苏地里,采摘紫苏叶片,田间地头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随行的湖北阆山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陈新俭介绍,这片70亩紫苏基地,是由阳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的,紫苏育苗和种植两用,春季向基地和市场供应紫苏苗,夏、秋两季采获紫苏。
在白沙镇平原村紫苏健康产业园里,走进产品研发中心,紫苏调和油、纯紫苏油、紫苏花生、紫苏糖果、紫苏洗手液等产品琳琅满目,“紫”气扑面而来。
这些产品都是由石庚水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我们种植的阳新紫苏浑身都是宝,叶子称为紫苏叶,梗称为紫苏梗,种子称为苏子,可食用,可入药,可榨油,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目前,我们已研发出食用、药用、化妆等13个衍生品种,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湖北省劳模、阳新总工会副主席石庚水说。
为了满足紫苏市场多元化需求,石庚水劳模创新工作室采取“劳模+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专家教授组成紫苏产品研发中心,兼有陈士林院士团队紫苏一号和紫苏二号种植科研示范基地,实行跨界合作、兼融发展。
湖北省劳模、阳新总工会副主席石庚水说:“对科技创新的坚持,是企业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紫苏油品质持续升级的关键密码,这是阆山淘公司引以为傲的事情。”石庚水说,“公司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低温物理压榨(冷榨)工艺,研发推出新产品精品纯紫苏油,其α-亚麻酸含量高达60%以上,既保留了紫苏油的天然浓香和营养品质,又去除了杂质。”
宋人章甫有诗曰:“吾家大江南,生长惯卑湿。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结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紫苏可食用、可入药、可榨油,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较大经济价值。
紫苏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有较大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目前,公司以紫苏油、紫苏洗手液、紫苏花生、紫苏黄精茶为主导产品,去年销售额600万元,产品遍布武汉、深圳、温州、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
为了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石庚水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了“阳新县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乡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技推广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到位率。
又到了紫苏采收季。在白沙镇荣山村紫苏种植基地,紫苏连片种植,一个小山丘接一个小山丘。“今年面积600亩,比去年增加100亩,今年每亩产量200斤左右,预计每亩收益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黄豆的两倍。”村支书刘彦林介绍,“我已经大面积种植紫苏两个年头,小面积种植十多年,现在收益好了,种植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今年,白沙镇吕广村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吕相财也看中了紫苏的潜力,集中撂荒地尝试种植了50亩。吕相财开始还担心首次尝试多少会遇到一些波澜挫折,可没想到紫苏种植格外简单,投入少、管理方便、生长周期短,轻轻松松亩产值能够达到6000元以上。
吕相财介绍,不仅如此,紫苏种苗种下后,两个多月便可收成,且每隔20天左右可以采摘一次,采摘期长达4个多月,采摘期满后的紫苏根茎也可出售。从五六月份到现在的话,总共已经采了两次叶子了,紫苏叶子都已经采完了,紫苏杆子,50亩大概能收到17万斤左右,市场上紫苏杆子收购价是五毛钱一斤。
近年来,石庚水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紫苏产业为带动,推动中药材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方向发展。目前阳新紫苏发展面积有8000亩,带动合作社19家,直接带动农户300多户,实现产值在5000多万元。实行“保底+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中药材种植户1150余户,每户年均增收2.5万元,中药材产业为强县富民提供了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