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从吃饱到吃好,唇齿舌尖品幸福生活》。
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总量不断增加,支出比重逐渐减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由1955年的118元增加至2018年的8577元,恩格尔系数(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由57.6%下降至20.0%,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由1956年的58元增加至2018年的4802元,恩格尔系数由38.4%下降至23.8%,居民生活需求拾级而上,家庭生活水平连年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副食产品逐渐丰富,1992年北京市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比1978年翻两番,吃类商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近200亿元;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食品市场供给主体愈发多元,供给品种渐趋多样,食品消费释放出更大潜力。2012年全市吃类商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1亿元,比1993年增长6倍有余,居民人均食品消费6574元,年均增长9.4%;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201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2016年突破5万元,2018年突破6万元。居民食品消费量、消费额均明显提高,升级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比1955年增长72倍,全市吃类商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500亿元。
随着居民食品消费的不断升级,北京市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巨变,健康营养成时尚,主要表现在主食让位副食——1956年北京市农村居民主副食的消费比为2.2:1,1984年该比值跨越1:1的临界值,转变为0.9:1, 2013年以后降至0.3:1以下,全体居民主副食消费比则维持在0.2:1以下。2013-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副食消费量由174公斤增至278公斤,年均提高21公斤,人均副食消费支出提高324元,副食逐渐走上百姓餐桌,打破“主食称霸”的传统局面;肉蛋奶鲜搭建副食消费结构,2018年肉蛋奶鲜消费支出占食品烟酒支出比重高于粮食支出14.0个百分点。
居民的菜篮子从白菜、萝卜和土豆到形色各异的时令蔬果。2000年以来北京市城镇居民蔬果类支出年均增长7.1%,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2018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中蔬菜水果的支出已接近三成。
另据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餐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后,去年更是达到1102亿元。2013-2018年,北京市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速6.2%,占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
食品安全正在提振北京居民的消费信心。近年来北京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评价逐年提高。2017年北京市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较2015年提升8.0个百分点,为居民消费信心筑牢心理根基。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009年的109.8提高到2018年的113.3,直接反映出居民消费信心的提振成效。
专家解读
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买供应糖半斤0.35元,一斤醋0.14元……”今年71岁的河北省涉县辽城乡西辽城村村民王益清,从20多岁起就有记账的习惯。积攒至今,5本厚厚的“家庭账本”,记录着全家人的收支,也浓缩了时代的变迁。
王益清说,1978年,他们两口子一年赚了248.93元,花掉248.56元,只剩0.37元。“光花在吃上面的钱,就占了六成。”
王益清说的六成,与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恩格尔系数”密切相关,即食品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这一系数越低,往往意味着生活水平越高。
放进70年的刻度看,这个数字变化明显: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超过60%,农村的更高;到2018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4%。70年,降幅超过一半。
与此相呼应的是,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18年达到2822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
70年来,恩格尔系数降低的同时,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折射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澎湃动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意味着国人把更多钱花在吃以外,消费从物质层面的满足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享受。
如今,王益清家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比下降到5%,其他的支出项目却越来越丰富。在她的账本上,这些年有一项支出是固定的,那就是旅游。北京、西安、大连、桂林……账本上的风景“坐标”越来越多。
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住更大的房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追一部最新上映的电影、把更多汗水挥洒在健身房……如今,很多家庭的账单发生了变化,消费升级“看得见”“摸得着”。(张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