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村里人去生机镇赶集,不仅交易物品,还交易水,可见水对于村落人有多么重要。”2020年11月20日,站在贵州省毕节市生机镇高流村村民刘洪兰的家门前,看着500米之外的赤水河,生机镇镇长何沛东讲述50多年前的场景,脸上满是无奈。
高流村位于毕节市最北部,全村占地12.3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现有688户3200人。20世纪60年代以前,高流村极度缺水,村里流传着一首民谣:“高流大队山连山,眼望大河喊口干,缸里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正因为缺水,严重制约着高坪村的经济发展,这里的山穷、地穷、人更穷。
劈山引水,高流村村民下定决心,摆脱贫穷的日子。1965年,长度12公里、横亘在万丈峭壁上的高流天渠通水,高流村6个组的村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的山泉水,人、畜等不再喊渴。高流天渠的水这一喝就是50多年。
2018年,生机镇开始实施脱贫攻坚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建设,高流村选择了小和平水库作为饮用水源。工程管网总长93.3公里,覆盖了全村12个村民组,成功解决了高流村的饮水问题。高流天渠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只作为畜禽饮水和农田灌溉。
在刘洪兰的家门口,记者看到了两个水龙头。刘洪兰告诉记者,一个是天渠水,不收水费,主要用于畜禽饮水、洗衣服;另一个是水库水,每吨水两元,是家里人喝的水,一天能用20斤水,足够一家4口人生活所用。
高流村是有水喝不上,几百公里之外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高坪村却是没水喝。黔南州地域80%以上为喀斯特地貌,“有水难存”成为普遍问题,许多地方穷在水上、难也在水上。“以前,我们就是在湿地挖个坑渗水,自然过滤后喝。但全村只有两三个这样的地方,水不够喝怎么办?我们只能去邻村挑水,来回一趟近两个小时,而且路上还有洒出去的水,往往到家只有半担水。家里的劳动力都得在家,保证家里用水。水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太‘金贵’了。”70岁的高坪村管水员陈光明说。
2002年,高坪村从临近的贵定县用8800元买断水权,由政府投资20万元,村民投工投劳建设高坪村饮水工程,153户700人及辖区内的企业终于告别了缺水的年代。
“高坪村的水来之不易。要想水吃的长久,高坪村以水养水、村民自治,村民通过选举成立了高坪村管水委员会,制定了管水制度,营造爱水、节水的氛围。”龙里县水务局副局长任伟介绍,管水委员会按“定额保底、阶梯水价、分类收费、定期公示、结余归公”进行管理,村民生活用水每月不足2吨的按2吨计费,8吨以下0.3元/吨,8吨以上1元/吨,小型企业用水水价为3元/吨。水费支出分为管水员报酬和维修费,从2002年工程建成自行管理至今,水费结余资金14.1万元。
龙里县供排水总公司总经理方靖介绍,2014年以来,龙里县投入2.8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农村饮水工程418处。在管水方面,探索出公司化管水、外包管水、村民自治管水、政府补贴管水4个模式,其中公司化管水模式占70%。
贵州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贵州省累计解决740.9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43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提高至96.32%,自来水普及率提高至90.2%,实现了从“喝水难”到“喝上水”,再到“喝好水”的转变。(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