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要大力推进。这凸显了分级诊疗在整个医改工作当中的战略基础地位,对于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缓解“看病问题”和改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和发展医疗联合体,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构建多种形式医联体,正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的有效载体。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辖区内有着丰富的医疗资源,武汉同济医院、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等4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都集中在这里。为把这些优质的医疗资源让辖区内的居民能直接享受到,近年来,硚口区通过医疗联合体,积极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家门口请专家到“家门口”
结合工作实际,硚口区制定了《硚口区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方案》。全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辖区4家三甲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共建协议书》,在科研、教学、管理、预防、医疗、康复多个领域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探索构建特色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和有效的医联体内部协作模式。其中,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甲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武汉市第一医院直办。
2018年3月7日,在硚口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进之下,硚口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医院签署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协议,这是同济医院首次在家门口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联体。
作为硚口区3张靓丽名片中“同济健康城”的战略专项健康项目之一,硚口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此次与同济医院共建医联体工作定位为科研的基地、创新的实验室、医改的试验田和服务居民群众的平台。
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同济医院将提供多方面的帮扶,包括专家下沉、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进修培训、课题研究等。同济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身打造的服务模块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家庭医生“同济导师负责制”。专科指定医生作为该社区家庭医生的上级指导医生(副高及以上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开展同步学习,帮助培养和提升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
2018年3月22日上午8点,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照常来到仁寿社区巡诊点开展巡诊服务,这次同行的还有医联体单位——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博士后主治医生徐惟捷与主管护师夏雯琳。前来就诊的居民周红最近几次测量的血糖远远超过标准值,家庭医生陈威曾多次建议她去大医院做详细检查,因为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而一直没有被周红重视。这次同济医院的医生来到社区,徐医生详细为她讲解了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指出家庭医生的判断与指导非常有意义,周红表示将马上去大医院住院检查。
2018年6月8日上午9点,在古二社区红色港湾家庭医生巡诊室,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专家团队联合硚口区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为辖区居民开展“迎端午——送健康”同济日健康教育讲课及义诊咨询活动。同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付强为居民讲解了“中国常见肿瘤的综合防治”,护士长陈阳阳介绍了“居家癌症患者的护理”“六步洗手法”,还有心理咨询师郑玉副教授给大家讲解了“健脑四式练习法”。家住2单元5楼的刘某说:“平时挂同济专家号都是一号难求,今天有同济教授来小区讲课太高兴了,我今天学的‘健脑操’很实用,马上把它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自签约仪式后不久,硚口区最初的各项规划逐渐落到实处,同济医院的专家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联合家庭医生团队深入社区巡诊;硚口区家庭医生前往同济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后将成为社区专科建设的中坚力量……与同济医院共建医联体的最初定位正在逐步实现。
“沉下去、走上来” 提升基层能力
开展医联体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资源下沉,提升能力。硚口区利用三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
硚口区医联体建设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便民惠民,群众受益。
“我的小孩生病一般很急,到大医院看病每次都要挂号排队,需要等很长时间,在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儿科,不用挂号就可以直接看专家而且跟大医院一样的药,很方便。”一位前来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家长这样感叹道。“现在方便多了,社区也可以开雾化,不用往大医院跑了,病好了可以直接打预防针,不用像以前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头跑了”……这样的感叹还有很多。自2017年年底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实行紧密医联体以来,该院下沉了多名专家到中心为辖区居民服务,其中儿科教授黄桦每个周一和周三的中午会准点来到中心的计免门诊,为前来接种和就诊的儿童们进行治疗。
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黄桦和中心计免门诊及儿童保健科的医生们用传帮带教、技术指导等形式,提高了专业理论、技术、服务水平,激活了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双促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辖区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高效、安全、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为了全面提升中心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中心还增配了儿科相应的药物和设备,目前中心的儿科基本用药已达20余种,能够覆盖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据统计,医联体成立至今,中心门诊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门诊日均接诊量翻了3番。
医联体的建立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门诊医生的专业水平,让汉正街的小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儿科服务。对于这种紧密医联体形式,辖区的居民赞不绝口。随着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纵深推进,像黄桦这样的专家会越来越多,中心的健康服务能力也会不断增强,能为辖区居民健康更好地保驾护航。
当前,各医院共计下派专家78名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医疗技术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纷纷派出医护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造血能力。部分医院将本院的明星自制药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去了居民在三甲医院长时间的候诊时间,大大方便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通过全方位的帮扶措施,2018年,硚口区7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达30万人次,同比增长50.76%。
患者转得上更要转得下
硚口区各医联体单位通过搭建健康之路转诊平台,医联体内实现平台上双向转诊。医联体内确需转诊的患者,可以优先转至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此外,向下转诊通道保持畅通,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2018年,各医联体单位探索互通合作机制,下转患者人次同比增长50%。
82岁的胡某家住汉口,2018年11月18日下午,她来到家附近的硚口荣华社区卫生中心接受慢性病随访。接诊的社区医生方高玲询问了她近期情况,胡某说近两天出现过间断胸闷等不适,方高玲进一步追问病史,怀疑胡某患有急性心肌缺血,立即进行相关检查,结果提示胡某极有可能发作急性心梗。为了争取抢救时间,社区卫生中心门诊主任陶慧立即用轮椅护送胡某转诊至附近的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该院胸痛中心开通绿色通道,直接把胡某送往手术室。造影检查发现,胡某心脏血管回旋支完全闭塞,整个心肌失去了供血,医生为她置入1个支架,不到90分钟就疏通了堵塞的心脏血管,顺利完成手术。当天晚上,脱离生命危险的胡某胸痛、胸闷症状明显缓解。第二天下午,方高玲下班后立即赶到病房看望胡某。“多亏方医生及时发现了我的病情,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胡某见到她激动地表示,以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随访不太重视,没想到关键时刻正是社区医生救了自己一命。送到医院后,医生们非常尽责,护士们也不停嘘寒问暖,感觉非常温暖。从医院出院后的胡某继续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接受方高玲的康复治疗与健康指导,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杨亮是76岁赵某的家庭医生,赵某平时哪里不舒服了总会先跟杨医生联系。2018年4月19号,赵某家人来到汉水中心找到杨医生,讲述了赵某左下肢红肿疼痛的情况,且该情况连续5天没有改善。杨亮知道这种病情等不得,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很可能出现全身感染。在上门查看赵某病情后,他迅速启动转诊绿色通道,联系武汉市第一医院入院治疗。5月4日,赵某从市一医院转回汉水中心继续治疗。从4月19日家属报告赵某病情开始,赵某一天没耽搁,4月20号就转诊入院,在挂号相对难、床位相对紧张的市一医院住院治疗了14天,情况好转得以出院。“要感谢杨医生帮助做了转诊安排,如果没有这个医联体的绿色转诊通道,我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住进病房,后面病情发展不敢想象呀。”
随着基层医改的不断推进,医联体建设也在硚口生根落地,专家下沉工作基本到位,双向转诊工作平稳推进,人才培养按计划进行,专科建设持续加强。各医联体牵头单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多种形式的帮扶,也给分级诊疗工作插上翅膀,不断提高承接能力,畅通双向转诊通道,让“健康硚口”的网底更加结实,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牢固的健康防线。
硚口区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做到医联体全覆盖,做到“全覆盖、真联动、创一流”,实现人才资源的整合、医疗资源的整合、医药资源的整合。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加强医联体之间的合作,依托辖区优质的医疗资源,让硚口居民享受最好的医疗服务。(记者 毛旭 通讯员 童翔 汤晗)
(来源:《健康报》2019年2月28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