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2018年的悄然远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即将迈入十年征程。
2018年,新一轮医改的政策制定者、实践者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随着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推进、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调整,多项医改重大举措发布,医改工作在“抓落实”上凝心聚智,在“见实效”上持续发力,在顶层设计渐趋完善的基础上,抓住县域综合医改这一重点,瞄准整合性医疗这一方向,围绕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一主线,稳中求进、攻坚克难。
由《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组织的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和“十大新闻人物”推介活动,和新一轮医改同龄。自2009年以来,在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的高度重视、鼎力支持下,我们推介的年度举措,代表了当年地方医改的热点和航向;推介的新闻人物,引领了深化医改的跌宕风云。《中国卫生》《健康报》“双十”推介活动已然成为中国医改领域的金字品牌。
为了答谢业界同仁的关注和支持,在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推荐基础上,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改司、宣传司的指导下,经过专家认真评估筛选,2018《中国卫生》《健康报》年度关注——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和“十大新闻人物”重磅发布
青海西宁从医联体迈向健共体
青海省西宁市打破部门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监管藩篱、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紧密型一体化医疗集团建设,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总院,整合大通县3家公立医院和29家乡镇卫生院以及289个行政村卫生室,组建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在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前提下,通过推进“五项改革”,建立“七项机制”,走出一条财政负担得起、群众承受得了、社会满意度高的医疗和健康“双轮”驱动的西宁医改之路。
2016年5月,青海省西宁市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整合型一体化医疗集团建设,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财政补助核算方式、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以及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构建起一套城乡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建设一体化健康服务平台
西宁在5项改革的基础上,又通过建立7项机制,建设一体化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药品耗材和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机制;建立完善人员平行和垂直流动机制;建立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建立完善区域信息联网机制;建立完善便民惠民长效机制。
为了提高一体化健康服务有效供给,西宁市探索以集团为统一单位的药品耗材集中竞价、联合采购、统一配送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倒逼检查检验费用下降。建成集团总院放射、超声、病理、胃镜和电生理诊断中心,总院与分院之间图像信息的互联互通、结果互认,避免了重复检查,降低了群众医疗健康支出。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健康管理。将集团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集团统筹抓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群众健康管理,破解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条块隔离、碎片化、“两张皮”的难题。建立起市场化医保打包付费激励机制,实现了医疗机构主动控费、合理施治,结余资金主要用于健康促进和提高人员待遇,保障了优质资源长期稳定有序下沉。建立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
搭建“三纵三横”服务新体系
通过推行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改革,西宁市健康服务各自为政的松散困局被打破,基层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革构建起一套“三纵三横”的健康服务体系。“一纵”,依托集团四级联动的组织架构,将医养结合与集团整合,充分发挥医疗救治、养老康复二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新模式成效,构建以居民和患者为中心的防治结合的健康服务体系。“二纵”,根据防治结合服务新模式对集团内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职能重新梳理定位,并根据相应病种的干预策略进行工作内容的确定与分解。“三纵”,针对医务人员打造以健康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引导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健康干预工作。通过对居民、对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3条纵向链条的建设,实现了集团组织建设层面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型联动机制。
“一横”,将公共卫生部门中的疾控中心、妇计中心、健康教育所等部门融合到健康共同体,职责关口前移。“二横”,加强与医保部门的联动,通过报销政策和支付方式的改革,对居民健康行为和医疗机构预防干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形成防治结合,促进健康的费用引导机制。在医保打包付费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医保结余基金重点用于与防治结合工作相关的绩效奖励,引导健康共同体内工作模式的转变。“三横”,加强物资供应保障方面的联动,通过进一步挤压药品水分,优化集团收支结构,在提高医疗性收入的同时增加健康工作的投入。通过对疾控、对医保、对物资供应3条横向联动机制的建设,实现了集团部门协作层面上健康新模式的构建。通过“三纵三横”体系建设,为医联体向健共体模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津打造胸痛专科联盟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发挥全市胸痛专科救治优势和特点,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胸痛中心建设模式,并依托胸痛中心建设与发展成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专科医院与二级医疗机构、基层社区以及患者的联系,推动胸痛专科联盟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目前,以天津市胸科医院为核心的专科联盟,已与天津市146家医疗机构、河北省6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天津、推广河北、辐射华北、面向基层社区的胸痛专科联盟。
曾经,心血管相关疾病连续6年排在天津市慢性病死因第一位,相关救治效率的提升迫在眉睫。天津市以市胸科医院为专科救治核心,以优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为指引,明确“救急、救重”专科定位,发挥专科、学科优势,不断提升急性胸痛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等的救治水平。
一、建设胸痛中心,提升胸痛疾病救治水平
天津市胸科医院于2014年10月成立天津市首家胸痛中心,并于2015年年初成为天津市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把打通患者的生命通道作为首要任务,为急性心梗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先救治、后付费”模式,以保证患者生命为首位;设立专业胸痛中心团队,进行急诊介入及溶栓手术工作,实现全天候救治急性心梗患者的“零时差”;针对性提出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救治包,相关手续和谈话完整而高效。
通过“胸痛中心”建设,全市已有25家医疗单位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各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至开通冠脉血流时间,从建设前平均120多分钟降至80.1分钟,低于90分钟的国际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从建设前的约10%下降至4%以下。根据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统计,天津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出现拐点,并实现连续4年下降,建设成效显著。
二、建立专科联盟,发挥优质资源辐射作用
在胸痛疾病救治水平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天津市构建了体现专科特点、发挥胸痛中心优势的胸痛专科联盟。
在专科联盟建设中,三级专科医院是中心,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深厚的医疗资源是联盟正常运转的依托;基层医疗机构是基础,广泛的医疗区域和服务人群是联盟存在的根本。通过专科联盟建设,结合配套政策和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专科医院服务范围得到扩展、辐射面增大,基层诊治能力得到提升,医疗资源得到共享,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更加方便就医。
启动建设远程心电系统。远程心电系统以联盟核心医院为中心,串联起胸痛专科联盟架构。患者通过佩戴移动终端,利用移动网络,实时将心电图信息上传至系统中枢,系统可对特殊情况进行及时报警。借助这一系统,通过数据传输,专家团队可根据社区患者病情,实时指导社区医生进行心电图的判读工作,并出具心电诊断报告。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胸痛疾病的认识,增强对患者的紧急处置能力,建立转诊制度。通过发挥联盟医院的专科优势,开展基层社区医师培训,打造质量较高的基层人才队伍。联盟核心医院组织心内科、心电生理、急性心梗等方面的专家,以心电图技术为始,为全市所有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常见心脏疾病诊疗的专业轮训;目前,16期培训班已培训来自16个区的医务人员1000余人次,快速提升了基层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划分责任区域,联盟核心医院对各个病区划分责任区域,分别承担对口单位的病患诊治、转诊及技术支援,累计为数千名社区居民进行第一线的心血管病健康教育。此外,不断完善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和流程,为双向转诊建立便捷绿色通道。
同时,联盟各医疗机构将有效的救治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院内、院前和基层形成医院资源网络,通过信息化搭建桥梁,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优化。发挥市委、市政府对于医疗资源整体规划的优势,促进医院发挥专科特点,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和基层有需求患者进行精准医疗帮扶,将优势资源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河北黄骅健联体探索健康管理新模式
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精准对接百姓健康新需求,河北省黄骅市积极探索出基层健康管理新模式:构建主动预防、防治融合的健康联合体,着力发挥家庭医生主体作用,将家庭医生、医疗机构和基层群众三方进行健康利益融合,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全周期、可负担、可复制的卫生健康服务。
近年来,河北省黄骅市坚持以健康为中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主动预防为主体、以多层级多类型医疗卫生机构相协同为主导,打造了基于医联体基础之上的基层健康管理新模式——健联体。
一、立足健康建立防治融合健联体
健联体进一步拓展了医联体主动预防的属性,深化并延伸了医联体以健康为中心的功能和内涵。健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互不隶属,职责分工清晰,转诊指征明确,统一防治技术规范,共享诊疗数据和健康档案。二级、三级医疗机构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会诊等服务,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规范的制定,实现上下联动、技术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家庭医生主动开展签约人群健康评估,并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协调健联体内相应医疗机构提供绿色通道、开展诊疗服务;家庭医生全程参与并监督转诊病人在上级医疗机构的救治过程,定期接受上级医疗机构培训。家庭医生在充分借助健联体开展预防保健、分级诊疗和诊疗监督之后,所在医疗机构将根据签约居民年度医保结余情况获得相应比例奖励。
二、明确职责强化健联体主体责任
将家庭医生做为健联体的主体,并通过政策、待遇和能力提升,增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政府文件形式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域外就诊审批和常见病诊治等方面的主要职责,明确了家庭医生在健联体内管健康、控费用的主体责任。家庭医生全程参与居民健康管理、分级诊疗、医保审单,赋予家庭医生健康和费用守门人的双重责任。
针对家庭医生,开展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开展慢病防治技术规程专题培训,开展医保政策和控费技术培训。同时,建设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人群的风险分级和健康干预方案的模块化推送;建设医疗辅助决策系统,提升家庭医生诊疗能力、对上级医疗机构诊疗合理性的审查能力;建设医保质审系统,提升家庭医生医保费用合规性的审核能力;建立血压、体重管理的物联网系统,提升家庭医生健康监测能力。
在财政保底工资收入、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的同时,努力提高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控费结余奖励,医保统筹资金实行按签约人头总额测算,在扣除必要提留资金后,环比上年度支出节余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奖励家庭医生或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三、财政撬动完善健联体投入保障
黄骅市财政投入100万元为居民投保健康管理意外险,签约居民严格执行家庭医生提供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措施的,如发生相关重大疾病,将获得政府提供的定额补偿;对于肿瘤早发现的病人和家庭医生,分别进行奖励。
通过为二级医院导流心梗病人,引导二级医院建设区域共享心电中心,免费为乡镇卫生院提供心电读图服务;引导二级医院投资建设健康管理广场,丰富社会健康促进设施,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通过整合健康卡金融功能,引入黄骅市农村商业银行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通过向商业保险公司开放诊疗数据,吸引商业保险公司捐助150万元投入家庭医生绩效考核,并协助编制慢病管理规范、开发医疗控费质审系统。
内蒙古健康扶贫
为了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内蒙古将卫生与健康工作重心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前移。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于2018年~2020年在全区组织开展健康扶贫防病行动和健康促进与教育三年攻坚行动。将疾病防控工作融入健康扶贫重点任务,不断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防控力度。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提升全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围绕减少重大疾病危害和提升卫生防病能力。
一、3年实现6个目标
按照行动计划,到2020年,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免疫规划和传染病防控显著加强。有扶贫任务地区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稳定达到95%以上,在接种单位管理、疫苗和冷链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均达到考核要求。做好传染病报告和监测预警、疫情处置、应急储备等工作,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杜绝因防控不力导致的传染病暴发和蔓延。
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有效推进。国家和自治区贫困旗县全面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建设质量显著提高,实现慢病患者签约服务全覆盖,对慢病进行全程管理。完成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现况调查,大骨节病区、克山病区完成监测任务,全面开展水质监测和碘营养监测工作,推进实现氟中毒、砷中毒病区改水达标和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区消除目标,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状态。
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强化有扶贫任务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报告制度,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体系建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实现签约服务管理。
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健康教育全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区各级建成健康指导员队伍,并实现培训全覆盖。以旗县区为单位的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
疾病防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有扶贫任务的旗县(市、区)疾控机构全部具备水质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传染病、地方病监测和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能力显著提升,人才队伍显著加强。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康复机构实现全覆盖,贫困旗县全部设立符合要求的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和精神卫生诊疗科室。
重点传染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加大肺结核患者发现和治疗力度,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治疗率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杜绝布病局部暴发,急性期人间布病病例规范化治疗率达到90%以上,整体治愈率达到90%以上。控制包虫病流行,流行旗县人群包虫病患病率控制在1%以下。
二、6大行动助力攻坚行动
为了完成上述6大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同时配合开展了重点传染病防控攻坚行动、免疫规划管理专项行动、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治行动、严重精神疾病服务管理巩固提高行动、疾控能力提升和标准化建设行动以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覆盖6大行动助力健康扶贫攻坚行动。
为切实推进健康扶贫防病行动和健康促进与教育三年攻坚行动,将卫生与健康工作重心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提高部门协作力度。将重大疾病防控等工作纳入到地方党政领导目标考核,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发挥爱国卫生社会动员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重大疾病防控的良好氛围。
上海用大数据强化精细管理
自2016年启动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以来,上海市依托卫生信息化支撑,聚焦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健康大数据应用,构建卫生全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创新监管体系。上海市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打造健康大数据中心,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积极推进“健康+互联网”发展深度融合、“制度+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建立架构科学、运转高效、管理精细、发展可持续的卫生健康全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监管体系,有力支撑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康服务模式转型、政府管理方式转变。
近年来,上海市加强顶层规划系统整合,实施“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整合卫生信息网、人口计生网、医联网、医保网、医药网,构建了“1+18”架构(1个市级平台、1个公卫平台、1个医联平台、16个区平台)的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大力推进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应用大数据方法决策、强化精细管理,持续深化医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信息化驱动业务协同和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监管
通过信息化驱动,上海市实现人人享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做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促进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之间业务协同。建设“健康云”平台,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重点疾病的自动识别、筛选推送、有序分诊,支撑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特点,建立肿瘤危险因素筛查和高危人群干预系统,提高社区肿瘤病人早发现率。
以改善就医体验为核心,上海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信息惠民。在上海健康网建立信息惠民服务门户和健康云平台,开发移动医疗应用,为居民提供网上预约挂号、智能分诊、在线支付、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各区普遍建立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区域性影像、心电图、实验室诊断中心,方便居民就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建立临床辅助决策、家庭医生转诊、合理用药等知识库,为临床诊疗提供技术支撑。
二、“制度+科技”支撑医改纵深推进
对社区卫生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重点领域,在出台一系列改革文件的同时,开发和应用相应的管理系统,推进医改政策实施和落地。
依托大数据探索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深化云管理App应用。将1个普通门诊作为1个标化工作量,其他工作量按照工作强度、技术含量、责任风险分别进行标化,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化工作量核定与应用指导模型,实施服务综合评价;开发了市、区、社区三级适用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云管理平台和App,从签约服务、业务活动、运行机制、绩效评价4个维度推进监管创新,动态客观反映改革进展,形成“自我督导、透明倒逼”的机制。
创新公立医院监管评价工具。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产出评价的“度量衡”即基本标准—病种组合指数(rw),用大数据建立政府管理标准和医院运行标准,用标准开展评价,用评价结果配置资源,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客观可量化的公立医院监管评价体系。
深化病种组合指数应用。上海市以病种组合指数指标体系为核心,开发公立医院监管评价云管理平台与App,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医院绩效考核、床位资源分配等,与财政、医保资金投入、医院绩效评价等挂钩,探索建立资源配置机制及评价体系。
以引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例,通过监测分析,2017年,该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9.7%(2016年13.6%);住院病种指数费用单价同比下降2.84%;出院人数增幅为7.56%;总量指数增幅为12.72%,总量指数增幅与出院人数增幅之比为1.68。通过这些数据,卫生健康部门发现部分医院的门急诊费用增幅高于门急诊人次增幅。据此,对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控制不力的8个区、9家三甲医院开展约谈,督促其遏制不合理医疗行为,推动医院落实功能定位、优化病种结构、合理控制费用、强化成本管理,引导医院按标准运营。
浙江看病就医“最多跑一次”
浙江省紧扣城市大医院看病难、看病烦和基层服务能力弱等“关键小事”,以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切入点,治“痛点”、攻“难点”、疏“堵点”,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推动形成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有效、体验更舒适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医改的健康红利。目前,“全省通”、“全院通”、“医后付”、刷脸看病、影像云……,这些互联网创新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让群众少跑、近跑、不跑成为浙江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靓丽标杆。
为迅速贯彻落实国家和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4月出台的《关于印发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举全系统之力,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实施健康医疗信息化、推进医疗服务流程再造、提升重点环节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着力推动形成同标同质、优绩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十项举措改善就医体验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项目推出了“十举措”:包括提供多途径预约挂号,用自助服务设施、诊间结算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缴费,实现各科室检验分时段预约,设立入院准备中心,强化志愿者引导,设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施慢性病长处方制度,推广“互联网+”母子健康服务模式,依托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将预约转诊信息系统端口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
按时间安排,“最多跑一次”改革路径分为“三步走”:2018年6月底前为加速推进期,要求浙江省省级医院和地市级医院基本完成工作目标;6月底到2018年年底前为全面覆盖期,要求省内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医院完成工作目标;2019年到2020年为成果巩固期。
为督促工作落实,浙江省建立了定期督导和全程监测机制,17家省级医院、155家市县医院纳入监测范围,建立工作周报制度,将10项措施细分为40多项指标,各医院每周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送;每半月通报一次并进行排名;通过对周报数据分析,将“网上挂号”“看病排队”“门诊智慧结算”“病房智慧结算”“预约检查”等5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项目进行“心”级指数评分,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跑”出加速度和信任度
“跑”出服务加速度。把“智慧医疗”服务贯穿于院前、院中、院后,从预约挂号到付费结算,从门诊就医到出入院,“智慧”服务已覆盖全流程。目前,浙江所有省级医院完成号源池整合,网上开放号源达80%以上。省、市级医院门诊智慧结算率达76.54%,病区智慧结算率达61.78%,检查检验报告具备2种以上智慧查询方式的比例达98.53%。
“跑”出就医信任度。做强县级“龙头”,让患者“少跑”,全省县域就诊率从2013年的67%提升至2017年的85.8%。通过医共体试点建设,乡镇卫生院门急诊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11.68%和21.58%,群众对医共体满意度达97.8%。目前,实现区域检验、影像、心电、病理共享的县(市、区)比例分别达90%、100%、99%和89%;仅2018年下半年以来,各级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影像、病理和心电诊断累计超120万例。
“跑”出群众满意度。通过流程再优化、拓展智慧预约、增加志愿服务等多种举措,医院早高峰排队平均时间从2018年6月初的8.21分钟缩短到2018年年底的4.21分钟,压缩了一半。通过资源再统筹,目前超过95%的三甲医院开展日间手术,仅2018年1月~9月达到9.8万例。各级医院设立投诉沟通中心、检查预约中心及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广医务社工与志愿者服务,一站式提供投诉、咨询、审核等便民服务,服务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目前,各市三大中心设置比例已从34.82%升至98.53%,开展志愿服务基本实现院内全覆盖。
河南“十个一”筑牢基层百姓健康屏障
2018年3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与河南省扶贫办、河南省文明办联合启动了“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扶贫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确定了当年在全省各级健康巡讲达到1万场、覆盖300万人次,省级示范活动不少于14场、覆盖贫困县6万人口的目标。活动从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缺乏健康知识这一重要问题入手,动员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参与,深入开展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群众防病意识,筑牢健康屏障。
2018年3月,河南省“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扶贫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启动。至今,专项行动已先后走进光山、嵩县、台前、平舆、卢氏、叶县、淮阳、太康、淅川、范县、睢县、扶沟、上蔡等13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先后抽调千余名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医疗专家,深入贫困县镇村街巷,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增进防病治病知识、提升健康素养,让群众少生病,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专项行动的具体开展做法,可以用“十个一”来概括:
建立一支队伍,即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伍。原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分别联合省扶贫办、省文明办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建立覆盖省市县及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科普和医疗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已有服务团队251支、志愿者1140人。
开展一轮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参加活动的健康科普专家、医疗专家都会在科普、义诊之余,向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健康扶贫政策的宣传;同时要求各地卫生计生委从县至村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张贴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海报、分发折页、制作展板等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工作。
开展一批健康科普讲座,专家入户上门做健康指导。活动中,原河南省卫生计生委根据各县乡镇的数量,从全省抽调有丰富科普宣教经验和临床诊疗经验的医生、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健康科普小分队,分赴各个贫困县所有乡镇(街道)开展科普讲座,围绕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和防病治病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和误区,为乡村干部、群众宣讲健康知识、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群众,专家志愿者还下乡入户,为350户行动不便的患病群众、贫困群众上门问诊,指导康复用药。
开展一次乡村医生科普技能培训。广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志愿者,在县级举办主要面对乡村医生的大型科普讲座。
研发一组健康素养标准课件。原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委托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组织省级专家研发编制了《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心理健康》《伤害预防与救治》5个健康素养知识科普讲座课件,并作为专家巡讲的规范内容,在全省各级健康巡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讲座中推广使用。
举办一场大型义诊。活动中,省市县专家志愿者在群众聚集的广场、公园、繁华街道等地以及乡镇卫生院,为群众开展免费义诊咨询活动。
开展一对一医疗业务帮扶。根据贫困县的实际需求,组织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省直医疗单位专家,对贫困县的主要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应科室,进行包括病例会诊、手术指导、联合查房在内的帮扶,并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给予直接指导。
捐一批赠科普读物。每到一个县,都会向当地卫生计生部门捐赠科普读物。
唱一台健康大戏。从范县站开始,专项行动增加戏曲专场演出,通过新编豫剧、特色地方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健康生活、唱健康知识,指导群众将健康生活理念用到日常生活中。
开展一次全媒体传播。活动先后邀请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深入基层挖掘健康扶贫、健康科普故事;大河网、公共频道持续进行活动直播,30万余人在线收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目前,专项行动已被列入河南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
广东花都探索基层医改新路径
为解决农村居民的基本健康问题,2008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开展了“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即“一元钱看病”试点工作,自2010年起全面铺开。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只收一元钱挂号费,若需注射则另交一元钱注射费,药品及诊疗费全免。经过10年实践,花都区形成了以“六化”为特色、政府为主导、医保全覆盖的村卫生站“一元钱看病”模式。“一元钱看病”政策改变了村民就医习惯,小病不拖,降低大病发生几率,提高健康素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全区总面积969.12平方公里,辖6镇4街,常住人口107.55万。近年来,花都区通过建机制、稳队伍、增活力,着力推动七大措施,促进“五个提升”,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全力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2017年,花都区出台了卫生经费补偿和管理办法,明确自2018年1月1日起,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补偿方式,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允许基层医疗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解决了基层活力不足问题。
一、强化“三医联动”凝聚改革合力
近年来,花都区致力于将区域内两家医疗集团打造成集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为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医疗集团积极参与广州市GPO采购,统一药品使用目录,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统一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流通环节,控制药品和医用耗材成本。
花都区通过推动乡医入编,加大全科培养力度,外引内培高层次卫生人才,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卫生人才队伍。在2017年制定了《推动医师纵向交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案》等,通过制度设计和财政支持的创新方式,打通了技术下沉通道,激活了区、镇、村3级人才流动,实现了“区医镇用、镇医村用”,有效推进区内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此外,花都区还发挥财政保障和引导作用,将医疗投入分为医联体、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村卫生站等四大类投入,从2012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39%。通过分类投入、有效监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实现区镇村一体化,落实家医签约服务
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花都区组建两家医疗集团,实现对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医疗集团实行机构、资产、业务、人事和医保资金五个统一管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共享,实现了区镇村一体化,打造利益、管理、服务、责任共同体,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构建分级诊疗格局。
花都区以全覆盖、公益性、标准化的村卫生站服务网底为平台,以全科医生队伍为服务主体,以专科医生为补充,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支撑,以区财政专项投入和绩效奖励为激励,以规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与考核制度为保证,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同时,在财政支持和绩效管理方面,花都区根据家庭医生年签约服务费的实际数额据实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并且规定签约服务费的80%由团队自主分配。
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花都区基本建立了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卫生服务领域,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近几年区内就诊率保持在90%左右,构建“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格局,有效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实,着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了业务量、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待遇、群众健康素养、社会满意度的“五个提升”。
海南基层全面实行一类供给二类管理
201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财政投资近30亿元,以一年内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硬件建设为抓手,以深化基层人事、编制、绩效收入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软实力为突破口,允许乡镇卫生院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保持公益一类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力争用两年时间基层卫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018年10月,海南省政府常务会通过《海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投入近30亿元,完成132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2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同时,出台8个文件支持硬件建设,出台6个文件提升软实力,力争实现基层活、待遇高、队伍稳。
一、有编又有岗
为优化资源配置,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编制部门完成了规划调整。调整后,全省卫生院数量从297家合并成220家,农场医院从88家减少到3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174家增加到210家。同时,多部门联合印发了《海南省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县属乡用”“乡属村用”工作方案》。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结合服务人口、床位和使用需求统筹管理和调剂使用编制、管理空编,不再核定到具体单位。实行“县招乡用、乡招村用”和定期轮换两种方式。即根据不同人员情况设置服务年限。建立激励机制,按照实际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岗位数量不足的,可设置特岗解决(评聘分开、竞争择优),并享受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关激励政策。
二、人才“招得来”
为了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的需要,海南省印发了《关于深化基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改进公开招聘方式,解决基层事业单位招人难问题。优化岗位结构,经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核准,中、高级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可分别上浮5%,卫生院聘用的高级职称医务人员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连续工作满30年且具备高一等级岗位任职资格的人员,单位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聘用至高一等级岗位。在少数民族市县先行先试,设置基层定向使用岗位,并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乡镇卫生院可考核招聘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含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资格证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5个国家级贫困县调整提高基层优秀卫生人才和偏远地区卫生人才乡镇工作补贴标准,对农村卫生室村医(不含编制内村医)按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
三、待遇留住人
海南省还要求,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财政部门不再统一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和具体标准。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根据考核发放,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
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海南省基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暂行)》,核心是初中级考核“双倾斜”、高级申报评审“两放宽”。
同时,海南还继续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三个一百”项目。每年定向招聘乡村医生100名,基层学历提升100名,村医轮训100名和270人临床执业助理考前培训。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对标上海、浙江,信息化建设超前设计、加大投入。省政府计划投入2亿元用于基层信息化建设。力争2019年实现乡镇中心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同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平台。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唯一标识为核心载体,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团队(科室、站点等)、个人等多个层级,形成考核指标数据库,为精准购买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陕西牵头打造药械带量采购省际联盟
自2018年5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品实行零关税。如何让进口抗癌药品降税政策效果尽快体现在药品销售的价格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医疗保障局的要求,各省(区)要组织开展专项采购工作。2018年8月,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湖南、辽宁、黑龙江、广西、贵州、海南、吉林、山西共同组成14个省(区)进口抗癌药品省际采购联盟,发挥联盟的市场规模和技术优势,共同开展进口抗癌药品联合议价工作。
一、省际联盟水到渠成
早在2015年,陕西省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按照全国最低价限价挂网、医疗机构阳光采购、价格动态调整的办法,完成了13大类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工作,平均降幅达到18.37%,有91.6%的品种在全省最低价的基础上价格进一步降低。
2016年年初,陕西省又提出了跨省开展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共建共享的设想,得到了内蒙古、四川、宁夏3省(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4省(区)于当年9月在西安市正式签署了《陕川蒙宁医用耗材数据共建共享合作协议书》。随后,其他省(区)相继加入,逐渐形成了省际医用耗材采购联盟,这也是国内医用耗材领域成员数量最多、采购体量最大的一个采购联盟。
2018年7月,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省对抗癌药品开展专项采购后,陕西省提出了用省际联盟开展专项议价的设想,得到了各联盟成员的一致响应。
二、统一规则公平公正
14省联盟议价提出了明确的5条议价规则;采购周期不低于一年;议价价格应不高于全国最低价,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医院采购价格差异不能过大,亦与同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的国产厂家药品的价格差距不能太显著;对议价成功的产品,各联盟省份同时挂网执行议价结果,联盟省份各公立医疗机构不再与企业进行议价;联盟内各公立医疗机构在采购相应药品时,实行单独核算;采购价格只适用于联盟内各成员省份,原则上不向联盟外成员提供。
联盟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抗癌药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公布的103个进口抗癌药品制剂目录为基础,确定联盟议价目录。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议价企业和产品的资质进行审核、公示,并收集整理了相应药品在联盟省份最低价格、全国最低价格、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以及国产药品的全国价格情况,专门开发了议价软件,供议价使用。
2018年9月,联盟在西安组织开展了面对面议价,各联盟成区选派3名~4名议价代表,并推荐其中一人为组长。议价分为6个组,每组7名议价代表、2名工作人员、2名监督员、若干名巡视员。
为保证议价的公平公正,采取4个随机:议价组长由各省区推荐组长随机抽;议价代表分组由组长随机抽;议价、监督员由议价组长随机抽;议价产品分组由议价生产企业随机抽。
2018年10月20日联盟成员同时对议价结果公示7天后,11月8日在14个省(区)共同公告了议价结果。本次议价结果与14省(区)现行挂网价格相比,平均降幅为11.3%。57个申报议价的产品中,议价成功47个,成功率达82%。依据2017年采购量测算,每年可为联盟省份节约采购资金0.91亿元。进口抗癌药品省际联盟专项采购工作在业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也探索和创建了一条跨省(区)联合议价采购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