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融国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摆在很多城市面前的难题。
湖南省湘潭市通过把高质量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两型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解决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传统工业化遗留问题,走出一条具有湘潭特色的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质量强市之路。
湘潭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一五”“二五”时期全国重点建设的23个工业城市之一,拥有湘钢湘电、江南、江麓等中央和省属企业。但精深加工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占比较低,因此工业振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很大。以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后被国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的竹埠港老工业区为例,由于长期的化工生产,该区域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离子,对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2014年,竹埠港关停退出全部28家化工企业,在此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探索了重金属污染治理PPP模式,核心区域由1.74平方公里扩展至33.36平方公里,打造了湖南省唯一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园区。
湘潭电化集团是中国电解二氧化锰的摇篮,生产基地整体搬迁至鹤岭地区后,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淘汰了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自主研发的一次锂锰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搬迁不仅带来了产品升级换代,各项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设备系统也得到全面推广和广泛运用,“百年锰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为区域经济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腾出了空间,为迈向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质量强市之路提供了发展载体和平台。
同时,湘潭市应用“智能技术+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的质量提升手段,把打造“智造谷”作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引擎,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和高新化转型、集聚。一是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2015年以来,该市有151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在主要流程上数字化建设覆盖达到8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该市80多家智能制造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建立了业务往来,引进和培育了清华力合科创、湖南千智机器人、泰富重工、威胜电气等一批“智造”示范企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智造成果。据统计,湘潭市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规模已达到千亿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智造谷”。
近年来,湘潭市积极探索“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等多种发展模式。通过军民深度融合,使老牌军工企业焕发了勃勃生机,也使一批新型军工企业异军突起。据统计,该市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 2018年军民融合产值预计突破400亿元。全市已经认定和挂牌多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江麓机电、江南集团、湘电集团等一大批军民融合龙头企业通过开展质量创新和品牌建设,已拥有3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大量科研成果。军民融合特色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老工业城市的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
当前,通过绿色搬迁、智能制造和军民融合三大抓手,湘潭正着力提升产业品质,优化产业结构,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为我国中部地区传统重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广岛 )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01/28/content_6726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