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罗鹏飞)通过“技术硬核+人文柔性”的双轨实践,江苏松霖餐饮将校园团餐服务延伸为“风险防控网”与“情感连接器”,通过搭建覆盖368天的区块链溯源体系、配备分子级检测设备的中央厨房、植入AI营养算法的配餐系统,企业在日均3万份餐食的运营中创下连续19年零食安事故的纪录,更将服务场景延伸至食育实践与产学研融合。
2024年徐州高校的突发情况成为检验企业应急机制的特别契机。当6名学生因胃痉挛出现胃肠不适(后确认非食源性问题)时,松霖餐饮迅速启动多维度保障机制。技术层面:依托中央厨房的“双留样”制度,半小时内锁定涉事餐品留样,同步调取智慧餐饮管理系统中的食材溯源数据;服务层面:项目负责人全程陪护就医,建立“一人一档”健康跟踪表,提供三天定制病号餐及营养补给;沟通层面:实时向学校后勤部门推送检测进展,48小时内出具《事件分析报告》并公示溯源结果。最终医疗检测排除食安问题(系胃痉挛引发),但企业仍主动升级防控:在原有农残快检基础上,新增致病菌分子检测设备,检测项从12项扩展至23项。这种“归零心态”赢得学生自发组成“食安观察团”,定期参与厨房动线优化建议——用企业运营总监许云鹏的话说:“孩子们的信任,比任何ISO认证都珍贵。”
支撑快速响应的,是松霖餐饮投入5000万元建设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供应商生态圈:与中粮、雨润等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东北大米从种植到配送的368天周期追溯;中央厨房中枢:18000平方米生产基地配备微波震动清洗线、智能分切设备,通过色标管理系统,砧板刀具分色使用,降低交叉污染风险;终端服务网络:配送车辆安装温湿度传感装置,校园内执行“人动车停”限速规则,确保餐品中心温度全程≥65℃;营养健康引擎:国家注册营养师团队开发AI配餐系统,针对运动型、备考型等6类学生群体输出差异化菜谱,蛋白质摄入量误差控制在±2g/餐。
松霖餐饮将食安管理转化为育人资源。在淮阴工学院等合作院校,通过VR技术展示中央厨房运作全流程,年接待学生实训超2000人次;开发《校园膳食安全》通识课,联合高校出版案例集,将“五常管理法”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手册;企业向高校捐赠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校方为企业输送食品工程专业人才,形成“产学研用”闭环。
这种深度联动带来显著效益:企业员工持证上岗率从78%提升至95%,自主研发的智能留样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食安管控成本下降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