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便于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了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包括9项稳定实施的中央财政到人到户农业补贴政策。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政策部署多维突破
清单包括9项稳定实施的中央财政到人到户农业补贴政策,分别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小麦“一喷三防”补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助;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耕地轮作休耕补助;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草原禁牧补助与草畜平衡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对此,清单提出,要稳定实施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鼓励农民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的耕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不再给予补贴,对抛荒一年以上的,取消次年补贴资格。此外,清单提出重点支持在东北地区实施玉米大豆轮作,在黄淮海地区实施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花生)年际轮作,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新疆次宜棉区推广棉花、玉米等与花生、大豆轮作或间套作,扩大大豆和油料面积。继续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等地实施休耕试点。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农民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从源头上保障粮食产能。同时,继续在东北地区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在稻谷主产省实施稻谷补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情报室主任张学彪表示,实现粮食产量预期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针对产粮大县面临的粮财倒挂问题,要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但在一些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此次政策向丘陵山区适用农机具倾斜,推动研发一批适应当地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特点的新型机具,将有助于破解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缩小地区间农业机械化发展差距,推动农业生产全面迈向现代化。清单提出,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施方式为“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重点支持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械等有助于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急需、农机装备补短板、农业其他领域发展急需等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地方实践成效显著
近年来,各地稳步推进改革,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成绩斐然。黑龙江省近年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等一系列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600.34亿斤,比上年增加42.7亿斤,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黑龙江省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智能化农业装备的广泛应用,使精准农业得以实现。在耕地保护方面,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通过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加大对大豆种植的支持力度,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为保障国家大豆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在南方的一些省份,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亮点。湖南油菜面积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湖南千方百计扩种油菜,大力开发利用油菜多种功能,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成效。湖南近期举办油菜花节,促进油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文旅融合,拉动消费。
在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甘肃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以节水农业、生态养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河西走廊地区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同时,发展生态养殖,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作为饲料,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甘肃还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如苹果、红枣等,通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凭借优良品质,在市场上获得较高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甘肃加强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推动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业内人士表示,清单的发布,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在政策的支持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持续发力,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而努力奋斗。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如今,我国乡村的数字技术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已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通5G行政村占比超过90%,农村网民规模达3.0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3.8%。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的通知》,在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等8个重点省市部署开展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通知明确了行动目标,通过2年左右时间,重点省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突出进展。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壮大,农村网络零售额稳步增长,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弥合,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实现“双增收”,带动全国数字乡村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点省市结合所辖县市区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参与意愿等实际情况,确定纳入专项行动范围的县(市、区)比例。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专家表示,各地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标准,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物流、信息流通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保障。(蔡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