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重构传统产业版图的时代背景下,宿迁学院肖艳教授团队撰写的新作《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路径选择》(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重要参考。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在“三农”工作中的贯彻落实,这部著作以系统思维构建起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系,既回应了“如何科学度量”的方法论难题,又给出了“如何有效推进”的实践路径图。
一、理论建构:破解数字农业“如何测”
该书的核心亮点之一是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肖艳教授团队深入研究了数字农业的各个层面,从数字生产、科技创新、效益水平、产业多元融合到信息化发展,每个维度都进行了细致剖析,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涵盖了硬件设施、技术应用等方面,还充分考虑了生产信息化水平、农业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等软性因素。通过建立包含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7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数字农业发展的“如何测”困境。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可对数字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清晰地了解各地数字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政策、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数字农业发展的深刻理解。
二、实践洞察:绘制有效推进“路线图”
作者通过对J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证分析,阐释了农业数字化转型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即人力资本、政策引导、地理条件、产业基础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复杂梯度差异。作者通过翔实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理论研究,阐述了如何从标准体系、经营主体、特色经营、双向物流、产业融合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并从组织、制度、人才和技术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其中“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创建数字产业学院”“延伸数字农业产业链”等政策建议,注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内涵。这种守正创新的政策设计思维,为破解数字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多维透视:架设交叉研究“立交桥”
技术创新理论是解决数字农业信息标准化、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等问题的理论依据,产业链理论为提高数字农业产业链环节的附加值奠定基础,农业多功能理论为打造数字农业综合体提供理论支撑,产业融合理论为数字农业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利支撑,绩效管理理论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该著作综合运用上述理论,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出有效推进路径。并通过构建“行动标准-行动主体-行动方向-行动条件-行动过程-行动保障”的实践路径,打通了数字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通道。在研究方法层面,作者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保证了专家经验的沉淀,又实现了指标权重的科学赋权。尤其是通过引入动态调整系数,使评价体系具有时空适应性,能够响应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
肖艳教授团队撰写的这部著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在于启发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思考,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与价值体系的深刻变革。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可行的发展路径,还使我们对数字农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历史节点,这部著作无疑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和产业实践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相信随着数字农业的不断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浙江大学 龚斌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