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政企联手“种”品牌:“广灵模式”铺就农业致富路

2025-08-15 17:2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荆鹏鹏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牛安春 刘延正)八月的山西大同广灵县,田间地头的西甜瓜正迎来丰收旺季。“通过这几年的高质高效发展,西甜瓜产业链带动周边农产品基地10万亩,直接拉动5000多户本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进棚务工等途径获得稳定增收,其中,直接吸纳就业超过1000人,还带动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肥料加工等关联产业循环发展。”在8月12日举行的“灵土育佳果、夏瓜最广灵”西甜瓜上市推介会上,广灵县委书记董雄伟的话道出了当地产业的蜕变,“一颗瓜带活一个产业,品牌化让我们的西甜瓜真正实现了价值跃升。”

过去,广灵虽坐拥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的天然优势,却因没有响亮品牌,陷入“优质不优价”的困境。“好瓜藏在深闺,农户守着好资源却难增收,这是我们最痛的短板。”董雄伟坦言,破解之道在于走品牌化路子——既要让土地长出好果子,更要让好果子挂上“金招牌”。

为此,广灵县主动牵手百果园集团,政企协同开启品牌化突围:政府搭建政策平台,提供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等保障;企业主导市场对接,从种植标准到包装营销全链条赋能。双方共建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不仅引入了包括BLOF在内的先进技术保障土壤健康与作物品质,更通过统一品控、溯源体系让“广灵西甜瓜”的品牌标签越来越响。

“农产品如果不能够建立品牌,它一定会落入同质化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一定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因此,打造品牌一定是农产品的必由之路。”百果园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余惠勇在推介会上强调,“品牌拉动销售,大规模销售拉动大规模生产,生产支撑销售。” 正是这种共识,推动广灵探索出“政府搭台筑环境、企业主导强市场、品牌引领促增收”的协同模式,为生态农业如何通过品牌化实现产业化升级提供了生动范本。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中国腐植酸协会副会长李荣研究员

连作之困:传统农业的产业化瓶颈

土地是农业的命脉。生态农业要实现产业化升级与品牌化突围,关键要在土地上做文章。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广泛应用,叠加部分区域对土壤可持续性关注不足的生产方式,土壤健康逐渐受到影响。一些地块经过两三年种植后,肥力与产出能力有所下降,不得不进行换地耕作,优质耕地资源因此面临不小压力。

以传统西瓜种植为例,农户往往需要像“耍马戏”般不断更换地块。“种一茬瓜,耗三年地”的民间俗语,道尽了传统西甜瓜种植的无奈。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中国腐植酸协会副会长李荣研究员指出,连作导致的土壤健康问题,不仅让农户陷入“换地-减产-再换地”的被动循环,更制约了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没有稳定的种植基地,标准化生产无从谈起;缺乏品质一致性,品牌化建设便是空中楼阁。

山西大同广灵县的困境曾极具代表性。这里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年均日照近2800小时,西瓜种植季昼夜温差达15℃,沙壤土硒含量为国家标准的1.8倍,具备发展优质西甜瓜产业的天然优势。但连作难题让当地陷入“游牧式”种植:连续种植两年以上便会出现土质恶化、病虫害频发,农户不得不频繁搬迁,产业始终停留在粗放式发展阶段。

在8月12日举行的“灵土育佳果、夏瓜最广灵”西甜瓜上市推介会上,山西大同广灵县委书记董雄伟感叹:“频繁换地推高了种植成本,更让我们错失了打造区域品牌的机遇。”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在宁夏中卫硒砂瓜主产区,同样也曾面临着种植对土壤的持续消耗问题,制约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的充分释放。

除了土地连作之困,品牌化也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掣肘。余惠勇认为,广灵西瓜是从品牌策划开始的,“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怎么通过品牌化把东西卖好,只有把东西卖好,才能够大规模地销售。如果不赚钱,大规模销售是很难支撑的。反过来,大规模销售能支撑品牌化,品牌化拉动销售,它是这么一个逻辑。如果品牌建不起来,销售就会受阻。销售要受阻,生产就会受阻。”

政企协同: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闭环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打破“技术孤岛”与“资源分散”的双重壁垒。2023年起,广灵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发展逻辑,与百果园集团共建全国首个BLOF技术大型西甜瓜常年种植基地,开启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链协同”的破局之路。

这种协同模式展现出清晰的分工与强大的合力:政府端承担“制度基建”角色:投入5000万元资金作为“药引子”,撬动企业投资1.3亿元,建成2万亩种植基地及育苗中心、品试中心等配套设施;出台有机肥补贴、土地流转政策倾斜等支持措施,为技术落地创造政策环境。“我们坚守绿色发展底线,绝不搞‘一锤子’买卖。”董雄伟强调。

企业端发挥“产业基建”优势:百果园整合技术、渠道、品牌资源,提供BLOF技术体系支撑,打通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路——通过5000多家门店及数字化供应链,构建产地直采、品质分级、品牌营销一体化平台。“关键是政企形成共识,整合全链路核心要素,才能支撑产业持续发展。”余惠勇表示。

服务端保障技术落地:由专业技术服务公司负责BLOF 技术的本地化适配与标准化推广,确保“太阳热养生处理”“精准施肥”等核心环节执行到位。

这种模式迅速显现成效。在广灵,垂直一体化产业链逐步形成:从种植管护到技术服务,从分拣包装到物流销售,各环节实现标准化管控,西甜瓜中心糖度稳定在12度以上,甜瓜达18度以上,做到“个个有标准、颗颗有溯源”。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农产品基地近10万亩,拉动500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直接吸纳就业超千人,更催生了产地仓储、冷链物流等关联产业的循环发展。

采用 BLOF 技术种植的广灵瓜

广灵的实践并非孤例,在宁夏中卫硒砂瓜产区,这种“政企协同+技术赋能”的模式同样焕发活力。2025年,中卫市沙坡头区政府与百果园合作打造全国首个BLOF生态种植硒砂瓜基地,通过“政府背书+企业渠道”模式,推动硒砂瓜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升级。沙坡头区委书记宗立冬曾在直播推介中亲自为产品站台,政府授予百果园门店“中卫硒砂瓜直营店”牌匾,政企联动通过六城推介会、产地溯源直播等活动,让带有防伪溯源“中”字标的硒砂瓜走进全国市场。

技术赋能品质提升:筑牢生态农业品牌化根基

支撑生态农业产业化、品牌化进程的核心,是百果园2018年引进的BLOF生态和谐型种植技术。这项入选国家级农业主推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土壤健康修复,实现农产品“高品质、高营养、高产量、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目标。

百果园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余惠勇

余惠勇回忆:“2017年考察时,看到寒冬里两米深的竹签能轻松插入经BLOF技术改良的土壤,我们坚信这是能改变中国农业的技术。”

余惠勇强调,BLOF技术的底层逻辑是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讲究平衡与和谐,从理论上来说,平衡和谐的系统才是成本最低的”。其技术路径并非高深莫测,而是“大道至简”:通过体积法测量土壤养分、精准施肥软件开发、太阳热养生处理病害土壤等集成创新,实现土壤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及病原控制的“四维突破”:物理性改善,提升土壤疏松度,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化学性调节,消减盐分35%,平衡土壤酸碱度;生物性优化,提升有益菌群42%,构建健康土壤微生态;病原控制,杀灭根结线虫率达81%,减少杂草种子。

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的试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秋茬西瓜自根苗成活率达92%,连作4茬仍保持亩产4500kg(增产8.8%),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5白利度,风味物质香叶基丙酮含量增加53%,而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76%,自根苗种植成本降低35%。

这种品质提升为品牌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百果园门店对 “广灵BLOF技术种植西瓜”进行专门区分,通过“优质优价”机制实现市场溢价;在中卫,BLOF技术种植的硒砂瓜不仅解决了土壤可持续问题,更让农户实现每亩500-1000元的增收,国家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

余惠勇认为,今天的品牌化本质是基于新技术体系的差异化。如果按照传统的技术体系,是不可能做出差异化的产品来的。“它是政府搭台,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抓手的,既要融合科技,也要引入金融,还要整合种植服务。”

“广灵范式”输出:产业化、品牌化路径的可复制性

从广灵的西甜瓜到中卫的硒砂瓜,政企协同的产业化、品牌化模式正在形成可复制的“广灵范式”。这种范式的核心在于: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全产业链要素聚合,实现“土壤健康—品质提升—品牌增值—农民增收”的正向循环。

余惠勇将其总结为系统化的产业逻辑:“从品牌策划开始,确定‘卖给谁’;通过大规模销售拉动规模化生产,解决‘种多少’;依托BLOF等新技术体系保障‘种得好’;最终形成‘品牌—销售—生产—技术—环保’的闭环。”在山西广灵,这一逻辑体现为“灵土育佳果,夏瓜最广灵”的品牌定位,聚焦夏季优势打造差异化产品;在北京平谷,2000亩示范基地通过技术改良实现产值十倍增长,朝着“亿元村”目标迈进;在云南石屏,BLOF技术助力解决高原湖泊面源污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王小兵

“广灵的成功经验,未来会在全国各个西甜瓜核心产区进行推广。”余惠勇表示,“企业的责任不仅是卖好水果,更要通过‘一肩挑两民’的理念,让技术服务农民、让好果走进市场。”他透露,目前百果园门店已对“广灵BLOF技术种植西瓜”做专门区分,未来还将推动更多品类实现“优质优价”,让“西瓜大王”“草莓大王”“苹果大王”在各地涌现。而截至目前,专研水果23年的百果园已经成功打造了46个独家水果品牌。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王小兵对此高度认可:“BLOF技术通过生态改良,实现土壤健康、品质提升、农民增收的闭环,完全契合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他认为,这种政企协同模式的示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技术转化的先锋作用。将生态农业技术本土化适配,在全国多地形成生态改良、品质升级、市场溢价的可持续模式;二是品牌强农的典型应用。以“中”字标硒砂瓜为范例,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与商业品牌协同发展;三是联农带农的桥梁功能。在广灵探索“技术托管+订单农业”机制,让昔日的贫困县蜕变为特色产业的高地。这种“企业+产地+农户”的协同模式,既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又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了多方共赢。

截至2024年底,BLOF技术已在全国改良土壤近3万亩。随着“广灵模式”的持续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迁移之痛”,实现“扎根增收”。这种“技术筑基、政企协同、品牌赋能”的路径,不仅为特色农产品突围提供了范本,更呼应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