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安全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大食物观与大农业观,以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为根本,持续稳固粮食产能;深入挖掘贵州土地资源潜力,不断优化食物供给结构;构建全面统计监测体系,增强食物供应链韧性,全方位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及安全。
以提高食物供给能力,夯实多元供给基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加强耕地保护制度建设,落实党政同责,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积极开展耕地布局优化,退化、酸化耕地治理,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拓宽并补充耕地来源;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升耕地质量与产出能力,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动粮油单产提升。立足贵州山地特色绿色农业资源优势,针对水稻、油菜等特色粮油作物,推动新种质资源创制利用与耕作栽培技术创新融合,实现粮油新品种选育上的新突破。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示范推广高产高效模式,促进粮油均衡增产。健全农民收益保障、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等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政策体系,强化地方激励,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收益。扎实推进节粮减损。加大研发适配山地的高效便捷农机具,降低粮食机收损失率;优化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建设,减少粮食运输和储存环节的损耗,健全灾害预警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倡导粮食适度加工,宣传节约理念,加强健康饮食教育,减少粮食浪费,全方位夯实食物供给基本盘。
以特色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激活多元供给新活力。拓展食物获取路径。充分挖掘山地资源的食物供给潜力,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等投入,提升畜产品、水产品、木本粮油、可食用园艺农产品等多元化食物生产能力;以草地资源丰富地区为重点,改良草山草坡,推动草原草地畜牧业集约化发展;聚焦湖库生态渔业、稻渔综合种养、冷水鱼健康养殖等,全力打造生态鱼产业链;利用丘陵、山地资源,大力发展山桐子、油茶等木本粮油;借助生物技术开发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引入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新型生产方式,拓展食物生产来源。优化食物供给结构。依托高原山区独特的光热水肥气等自然条件,构建适配资源环境承载力、契合市场需求的大农业生产结构;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以满足人民对平衡膳食营养的需求为目标,确保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充分拓展林下经济发展空间,持续壮大“森林粮库”,形成林菌、林禽、林蜂等多元森林食物;积极推广“稻+蔬(渔、菌)”等复合农业模式,打造立体式种养业布局,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通过激发山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激活贵州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新活力。
以稳固食物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多元供给硬实力。依靠科技赋能农业生产。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实时收集土壤墒情、苗情、虫情和气候情况,根据数据调整灌溉、施肥、防病虫害等农业生产措施,通过精准农业、高效监测、自动化生产等方式,为产业提质增效、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构建全面精准的统计监测体系。整合农业、统计等多部门资源,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构建覆盖全面、精准高效的粮食和大食物统计监测网络,掌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相关数据,为优化食物供给规划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增强食物供应链韧性。加强与省内外其他优质农产品产区的合作,维持市场供应稳定;构建完善的食物应急储备机制,运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确保粮食、肉类、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储备量、质量与新鲜度,进一步夯实食物多元供给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速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化质量控制和质量验证体系。在主要农产品产区增设智能化检测站点,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实施实时监控与质量抽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黄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