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山东东营市东营区:科技应用让农业生产有“智”又有“质”

2025-04-17 15:22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李方冰

监管不用人、工作靠手机、大棚赛厂房……春日里,东营区设施大棚处处彰显着硬核“科技范儿”。

“温度27.4°C,湿度91.5%,光照1219Lux,EC1.25ms/cm……”4月11日一早,在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双福花卉福盛农业基地,负责人闫海强正打开手机里的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App,查看红掌花的“健康报告”。

“以前看看苗床生长情况,必须得进大棚,一天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一点,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闫海强说,“一键操作”不仅能查看花卉的生长情况,还能“一键完成”占地2万平方米的50万盆红掌花的浇水、施肥。

苗床上,五颜六色的红掌花争相绽放;苗床下,水流在托盘中有规律地起伏。“潮汐灌溉系统的节奏就像大自然‘呼吸’,可以实现水肥精准调控,让花卉温和‘喝水’‘吃饭’。”闫海强告诉记者,智能大棚不仅配套“潮汐灌溉+肥水回收”系统,将水肥利用率提升到95%以上,还安装了喷淋滴灌、内外遮阳等现代化装备,为花卉生长提供适宜的自然环境。

“其他大棚也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让作物的‘饥渴’‘燥热’都变成可视化数据。”闫海强介绍,目前基地共有3套物联网系统、1套监视系统和2套值班制度,真正实现了种植、管理的数智化。

如何推动设施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今年,东营区通过“科技驱动+政策引导+产业链整合”三位一体模式,高标准推进花卉繁育、现代渔业、设施果蔬等工厂化种植,不断深化“农业+”多业态融合,构建了高效、智能的现代农业体系。

在辛店街道小蜜蜂草莓农场乐园,日均300人次的客流量印证着“数字种植+观光农业”的新模式魅力。“新鲜采摘的蓝莓个大又甜,每天来这里的游客几乎没断过。”农场乐园负责人刘海亮乐呵呵地说,1200多株盆栽蓝莓不用跑市场就能卖完。

刘海亮不仅是东营区第一批蓝莓种植户,还率先给蓝莓种植装上了“数字”引擎。“大棚园区可以实时监控光照、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能够保证蓝莓树无菌、无病毒、无污染。”随着刘海亮的介绍,一波游客走进大棚,穿梭在蓝莓丛中现摘现吃。

从“体力活”到“技术活”,从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东营区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搭建完善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强化人才支撑体系等,用数据流浇灌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农业生产有“智”又有“质”。

聚焦盐碱地粮食、果蔬、花卉等主导产业,东营区突出抓好产业基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吕韵黄河口”品牌质量建设,17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黄河三角洲大米、麻湾西瓜等“土特产”农品品牌达到40余个,推动乡村振兴产业从“遍地开花”到“遍地结果”。(李广寅 朱潇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