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价值,探索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国际学院)“客土侨链・振兴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实践队探访永定下洋镇胡氏林记牛肉丸,开展对当地牛肉丸制作技艺与传承的深度调研,解码这道特色美食中蕴含的客家先民勤劳智慧与饮食哲学的文化基因。
永定下洋牛肉丸被誉为“闽西八珍”之一,承载着客家先民迁徙途中“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如今它更是成为当地“无丸不成宴”的宴席灵魂,每逢客家传统节庆或家族团聚,餐桌必有这道象征团圆和睦的美味。带着对这道百年美食背后技艺传承的好奇,实践队成员于清晨踏上了探寻之路。
在牛肉丸传承人胡挺师傅的带领下,队员们围在操作台边观摩胡挺夫妻二人调配肉泥、捏作牛肉丸的手法。队员们目光追随着胡挺夫妻二人的双手,不时点头记下关键步骤。“现在都用机器了,手工是不是就淘汰了?”队员李烊烊提出疑问。胡挺师傅解释道:“机器绞肉力道更均匀,能把肉绞得更细,做出的丸子反倒更Q弹。而且机器比手工捶打效率高得多,能大幅提升产量。”他拿起刚绞好的肉泥展示,“但选肉、捏丸这些关键步骤还得靠手,机器是帮我们省力,而不是替代手艺。传统手艺的灵魂没丢,效率提上去了,才能让更多人尝到这口老味道。”
怀着对这份非遗技术的好奇,实践队员张浩楠在胡挺师傅的指导下尝试体验牛肉丸捏制技术,却发现手上的丸子总是难以成形。“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熟能生巧。”张浩楠感慨道。通过这次亲身实践,队员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客家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每一颗丸子的成形都凝聚着日复一日的打磨。
通过实地调研,队员们对下洋牛肉丸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理解。队员张浩楠表示:“一颗牛肉丸,藏着客家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它不仅是美食,更是客家迁徙史中凝聚乡愁的符号。我们计划拍摄一部宣传短片,详细记录从绞肉、捏丸到烹煮的全过程,把这些‘门道’讲给更多人听,为这项百年非遗技艺的传承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铁锤与机器共舞,传统与创新交响。下洋牛肉丸里,藏着客家人“守正创新”的文化密码。从匠人掌心到青年创意,从乡愁载体到振兴动能,弹润的牛肉丸正以时代语言,讲述中国乡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黄逸凡 张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