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广西(凭祥)东盟跨境合作农作物种苗繁育中心,国内首条糖料蔗组培育种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截至今年2月,该中心已产出1500万株脱毒组培苗,以智能化生产体系推动传统甘蔗产业转型升级,为东盟跨境农业合作注入新动能。
走进智能化生产车间,全流程自动化设备展现现代农业新图景:智能识别系统对组培罐进行身份认证,随后将其送入清洗区,传感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和清洗时长,确保组培罐彻底清洁;灭菌设备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完成高效消毒;随后根据预设程序,精准注入培养基,确保每一份培养基的量都准确无误。
“我们正构建全域甘蔗良繁体系,计划将日加工能力提升一倍以上。”繁育中心负责人黄奎介绍,目前,基地已建成多间智能组培室,通过物联网技术集成温湿度传感器、光照调节系统、二氧化碳监测仪等设备,实现环境参数快速响应。数据显示,智能调控系统使组培苗成活率高,生产周期大幅缩短。
在智能育苗大棚,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正进行精准灌溉。该系统整合土壤墒情监测站、气象站和作物生长模型,可根据甘蔗苗不同生长期需求,自动调配养分比例。系统支持远程监控和异常报警,并通过数据反馈和机器学习持续优化。黄奎介绍:“引入这些智能化设备后,不仅大幅减轻了员工的操作强度,还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
科技创新引擎的强力驱动,源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凭祥市已与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院校+基地+企业”合作机制,共建科技示范基地,转化了多项专利技术。
近年来,凭祥市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长,带动甘蔗亩产不断提升,促进了农户增收。目前,凭祥正加快推进“数字蔗田”建设项目,力争早日建成5G智慧农场示范园,通过无人机遥感、智能采收机器人等装备,打造面向东盟的现代农业技术输出高地。(管林华 李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