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年年有余”并不意味着天天吃剩菜剩饭

2025-02-08 15:46来源:兰州晚报 编辑:杨玉国

春节假期结束了,冰箱里的剩菜剩饭吃完吗?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每户家庭平均能产生近2千克的剩菜剩饭,“做一顿吃三天”是常有的事儿。还有网友戏称,所谓年味,其实就是剩菜剩饭的味儿。从北方数不完的饺子,到南方煮不够的年糕,从第一口蕴含着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到每天重复食用感受被固定菜单支配的无力。

有媒体认为,虽然2千克的剩菜剩饭统计来源存疑,但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剩菜剩饭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大量的剩菜剩饭的确是令人头痛的事,把大量的剩菜剩饭倒掉,实属可惜,也舍不得;如果不倒掉,味道也的确不好,吃起来不舒服,也会引发健康问题。

对此,有评论指出:“年年有余”的执念还该不该有?到底是美好的寓意,还是文明的包袱?想想也是,剩菜文化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不该被具象化为过剩的食物堆砌。当象征主义压倒了实际需求,当仪式感绑架了健康饮食,我们正在用物理意义上的剩余,透支着精神层面的丰裕。更令人忧虑的是,隔夜菜中亚硝酸盐的累积、冰箱细菌的滋生,正在将这份“年年有余”转化为健康隐患。亚硝酸盐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是在胃酸环境下,可与胃中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胺类反应,生成具有致畸性、致癌性的亚硝胺,属于“一类致癌物”。“吃剩饭菜”是一种节俭的美德,但是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并不好。

当然,小马飞刀坚决反对餐饮浪费。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食品浪费出台的专项立法,为公民和全社会确立了餐饮消费、日常食品消费基本行为准则。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为保障粮食安全铸就了“护法神盾”,推动我国粮食安全从政策性治理向法治化治理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更多的是需要观念上的转变。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有人认为,亲友欢聚把酒言欢,是快意人生的写照,若餐饮分量、排场、格调跟不上,似乎不足以表达热情。但所谓过分热情之举恰恰反映出对粮食生产成果还不够珍惜,对劳动者的辛劳还不够尊重,表面大方,实则浪费。尤其对老一辈来说,经历过苦日子,随着生活的好转,在准备春节美食时,总是习惯性地多做一些,生怕不够吃,怠慢了家人和客人。

当然,“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和文化传统需要尊重和传承,但这和餐饮浪费是两回事。珍惜粮食理所应当,但是减少浪费也不止连吃剩菜这一种选择。现在不是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了,什么都要等年夜饭时才上餐桌。另一方面,要倡导节俭过春节的新风尚,生活条件再好,也不应忘记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有质量的春节应当是去除剩菜剩饭味,避免浪费。我们在重塑节日餐饮文化时,并不是对于传统的摒弃,而是文明演进的必经之路。(小马飞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