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守护校园餐安全,须打“组合拳”

2025-02-28 12:25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杨玉国

校园食堂飘出的饭香,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牵挂。近日,教育部针对校园餐管理划出重点,强调夯实中小学校主体责任,重点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意识。从明确校长责任到严管食材全流程,从建立长效机制到全面查漏补缺,这份部署看似常规动作,实则传递出强烈信号: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单靠某个环节发力远远不够,必须打出责任、监管、技术及社会共治的组合拳,形成环环相扣的安全闭环。

校园餐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责任。之前个别学校出现“发霉面包”“过期牛奶”事件,往往与校长责任缺位有关。此次新规将校长定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对采购、加工等环节签字确认,就如同给食堂安全上了把“责任锁”。近年来,各地试点“校长陪餐制”,要求校长每天和学生吃同样饭菜,让责任意识从文件走进现实,倒逼校长真正成为校园餐桌的“守护者”。

其实,食材从田间地头到学生餐桌,每个环节都可能潜藏风险。此前有学校曾因配送车辆温度失控导致食材变质,凸显流程管控的重要性。新部署要求紧盯采购、贮存等五大环节,就像给食材装上了追踪器。若每个土豆都能查到产地,每袋大米都有电子身份证,食材安全才算有了实打实的保障。

针对校园餐安全存在的问题,此次教育部强调建立长效机制,变“救火”为“防火”。比如,浙江推行“阳光厨房”直播后厨,摄像头24小时盯着厨师操作;山东建立“季度体检”制度,第三方机构定期抽查食堂卫生。这些制度在校园餐领域织就了一张安全网,让监管不再是猫鼠游戏,而是化作了日常规范。

身处数字时代,校园餐安全自然离不开科技支撑。广州某中学引进AI系统,自动识别食堂人员是否戴帽、戴口罩;某地学校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食材流通数据,篡改记录即刻报警。有了科技的助力,校园餐安全监管变得更聪明、更高效。

当然,社会共治是食品安全的基石,校园餐不能关起门来搞,家长的眼睛才是最好的监督。在杭州,不少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食堂开放日”,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菜单制定,这种“透明厨房”的做法促使食堂不断提升饭菜质量。

守护校园餐安全,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从压实责任到智慧监管,从制度完善到社会共治,这套组合拳既要打得准,更要打得久,才能让校园餐真正成为放心餐。(陈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