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着力践行大食物观 开创三个“新”局面

2025-05-22 15:3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曹译文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俊 李文博)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布局推进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现番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红枣、葡萄、杏、香梨、巴旦木、新梅产量全国第一,羊、牛存栏和羊、牛肉产量分列全国第二、第五,新疆作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战略定位逐渐凸显。

发掘传统地理优势潜力,迎来新突破

一是利用气候优势,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为新疆打造了3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香梨、红枣、葡萄种植面积及产量均排全国第一, 2024年上半年,全区生产蔬菜及食用菌266.45万吨, 同比增长8.1%, 水果 (含瓜果)产量214.90万吨,同比增长5.7%。二是运用土地优势。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进灌溉技术、科学利用水资源等方式,播种面积不断扩大。2023年,新疆播种面积4237.15万亩,同比增加586.35万亩,增长16.1%,增量达全国第一;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00.14公斤/亩, 同比增加3.41公斤/亩;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400亿斤,增产达61.1亿斤。三是发挥区位优势,新疆临近中亚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进出口便利,仅2024年前两月,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保税进口葵籽类农产品1.84万吨,贸易额6800余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6倍、131倍。

运用现代技术转变劣势,呈现新变化

新疆不断运用新技术,因地制宜向广袤的戈壁沙漠要“食物”。一是荒漠变粮仓。采取“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办法,将1.16亿亩具有改良价值的轻中度盐碱地向规模化连片种植过渡。泽普县盐碱地夏播大豆亩产突破300公斤;喀什市万亩海水稻最高地块亩产达850公斤。二是戈壁变渔乡。自治区党政领导召开党委农村工作会议,着力打造特色渔业,打响“戈壁滩里的渔乡”新名片。于田县通过“海鲜陆养”的模式,充分利用盐碱地资源开展水产海鲜养殖。三是沙漠变果园。泽普县通过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田间节水工程建设,结余的水量用于特色鲜果产业发展,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使果苗在贫瘠的土地上成活率达98%以上。

加强政策资金帮扶支持,汇聚新动能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确定粮油、绿色有机果蔬和优质畜 (禽)产品产业集群,建立自治区省级领导牵头联系、牵头单位具体负责、配合单位协作联动的集群建设工作机制,修订12条产业链实施方案和产业链图谱,有力构建了食品产业集群、产业链建设的“四梁八柱”。截至目前,全区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额度1041.23亿元、保障农业供水486.87亿立方米,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8个。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将小麦种植补贴额度提高到230元/亩,保障粮食种子加工、播种、收等全过程粮食生产机具农机购置补贴13.73亿元;发放中央财政奖励资金9.1亿元;亩均财政投入1740元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三是实施技术创新。开展“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单产提升行动,研究制定小麦、玉米优质高产技术方案,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蹲点包片联系机制开展全程服务指导。通过科学技术引领,实现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