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校园食品安全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孩子在校园的饮食安全、食堂卫生及操作规范问题,始终牵动着广大家长的心。面对数字化发展浪潮,如何运用智慧监管手段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成为新时代亟待破解的治理课题。
近年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将校园食品安全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创新实施“科技赋能+制度保障”双轮驱动战略。市纪委监委通过专项督导层层压实监管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进“明厨亮灶”工程迭代升级,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市级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着力构建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良好格局。今年三月初,全省校园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现场观摩座谈会在晋中召开,与会代表实地考察后高度评价:“晋中模式”不仅实现了监管效能的几何级提升,更开创了“群众可感知、过程可追溯、风险可预警”的智慧监管新范式,标志着全省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迈入数字化、精细化、社会化新阶段。
青翠的菜叶在厨师颠勺间翻飞起雾,消毒柜的蓝色指示灯规律明灭,食材分装盒上的“封口签”“保质签”标签清晰可辨……6月27日午间,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跃动在晋中市榆次区实验小学二年级家长王晓丽的手机屏幕上。这是晋中市“放心午餐”校外供餐配送单位后厨的实时场景,正通过“晋中市互联网+明厨亮灶”微信小程序实时传送。王晓丽轻触着屏幕上仍在冒热气的炒菜画面,感叹道:“以前总担心孩子吃不好,现在连炒菜火候都能看得真真切切。”这份指尖上的安心,折射出晋中市“互联网+明厨亮灶”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
自2022年起,晋中市以数字化手段破解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构建了覆盖全市740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食堂的智慧监管平台,惠及52万师生群体,形成了政府、学校、家长三方共治的新模式。该平台将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部向社会公开,使食堂在“阳光”下运行。同时,畅通互动渠道,设置平台留言功能,随时接受社会监督,有效提升了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效能。这一举措在全国也属领先。这场变革从“少数人管多数人”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守护”,不仅让校园后厨“晒”在阳光下,更推动了山西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迈入标准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云端织网
智能监管全覆盖
走进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控中心,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占据整面墙的电子屏幕,上面跳动着9个实时画面:榆次区什贴中学的厨师正在仔细核对食材标签,灵石县第五中学的紫外线消毒灯定时亮起进行消毒,太谷区星光中学的食品留样正被放入专用冷藏柜中……随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镜头不断切换,全市740所学校食堂和3家校外供餐单位的后厨场景尽收眼底。锃亮的不锈钢灶台映出忙碌的身影,食材分装盒上标注着醒目的保质期,就连砧板上的纹理也能通过高清摄像头清晰辨认。“过去靠双腿跑现场进行检查,现在所有后厨的关键环节都能‘一屏可视’。”晋中市市场监管局餐饮监督管理科科长高德庆感慨道。
这场监管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始于2022年5月上线的“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服务平台。作为山西省首个市级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随着数字化监管触角向全市延伸,3944个高清摄像头织就的智能网络,正在重塑52万师生的食品安全图景。
介休市信合幼儿园门口,家长陈艳点开微信小程序,孩子午餐的制作过程跃然屏上:西红柿在淡盐水中舒展,食用油包装的SC编码纤毫毕现,甚至厨师口罩边缘的细微卷起都清晰可见。区块链正将每个操作节点的信息转化为永恒印记,从食材溯源到人员资质,所有数据在数字长链上环环相扣,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档案”,构筑起从农田到餐桌的信任链条。“以前觉得‘厨房重地’神秘兮兮,现在连砧板纹路都能看清楚,透明得就像是开启实时直播,孩子在这儿我们特别放心。”陈艳激动地说。
这种透明化监管不仅提升了家长的信任度,还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在晋中市市场监管局的智慧监管平台上,后台动态统计引人注目,家长端累计92万次查看记录中,经过满意度测评,97.02%的用户给出五星评价。这种“云端监督”的压力正逐步转化为学校自我革新的动力——太谷区某民办学校后厨曾因摄像头角度偏移被家长“差评”,如今学校专门成立督导组,每天三次自查监控画面;榆次一中建立“一校一档电子档案”归集食品安全信息,档案包含学校信息、包保干部信息、食堂主体责任信息、承包(托管)经营信息以及监督管理信息等内容,每次监管部门发现的问题都同步上传平台,分管副校长周昊的电脑桌面上,家长查看次数和问题整改率成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为确保这场数字化变革行稳致远,晋中市构建起立体化监管网络。定期发布的《平台使用情况通报》犹如“数字体检报告”,将后厨和摄像头离线时长、预警处置效率等4项指标量化排名,连续两次垫底的学校将被约谈,同时监管部门加大现场处置力度。更让学校“压力山大”的是“不在线学校食堂曝光台”功能——灵石县某中学因连续三天摄像头遮挡不在线,不仅校名被滚动公示,教育局还暂停了其年度评优资格。“现在不是应付检查,而是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太原理工大学饮食服务中心负责人郭建兰说。
制度固本
多元共治聚合力
在平遥县贝特六壹小学的食堂后厨,食品安全管理员张丽娟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登录“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检查摄像头是否正常运转。
这样的习惯源于2022年出台的《晋中市“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服务平台应用管理制度》——制度明确要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日至少开展三次线上巡查,并将检查记录同步上传至监管部门。
“过去觉得摄像头装了就完事,现在制度逼着我们主动用好这个工具。”张丽娟坦言。这个制度背后,是晋中市对校园食品安全治理规律的深刻认知:技术赋能的效力,必须通过制度框架才能持久释放。
从2022年平台上线之初,晋中市便同步启动制度建设的“配套工程”。该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教育局成立专项工作组,梳理出平台运行中的8类风险点:摄像头离线逃避监管、健康证超期未更新、食品安全管理员信息不公示……针对这些问题,2023年两部门接连出台5项配套制度,形成覆盖“准入—运行—监督—问责”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其中,《学校食品安全考核办法》将摄像头在线率、预警响应速度等指标与办学资质年审直接挂钩;《校园餐举报奖励制度》则鼓励家长“随手拍”,最高奖励1000元的政策催生出200多名“家长监督员”,他们通过平台提交的320余条线索,推动查处了多起食材以次充好事件。
制度刚性在专项整治中展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期间,晋中市依托平台数据画像,精准锁定3所食材采购账实不符的学校。教育局、审计局、纪委监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其进行现场核查、账目审计和责任人约谈,较传统调查周期压缩80%。
“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现在平台数据就是‘指挥棒’,倒逼多部门协同作战。”晋中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正是这种压力传导机制甚至改变了学校的日常管理生态——在榆次区中都路小学,校长办公会上新增“食品安全数字台账”专项议程,每周分析家长查看次数、预警处置率等数据;太谷区明星中学将摄像头在线率纳入后勤人员绩效考核,一名厨师因连续两天未规范佩戴工帽被扣发当月奖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动力正是源自这种社会共治的氛围。打开“晋中市互联网明厨亮灶”小程序,留言功能区里跳动着家长们对校园食品安全的关切与建议:“建议增加杂粮馒头”“希望公示食用油品牌”“餐具消毒时间能否延长”……这些留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一张张关乎学生饮食健康的“民生答卷”。在介休市市场监管局的督办下,某中学采纳了家长的建议,增设了粗粮窗口,使得杂粮占比从5%提升至30%;祁县某小学则根据留言线索,更换了被多次投诉的食用油供应商。
这种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催生出了一种“参与式治理”的新模式。平遥县组织家长代表、营养专家成立了“膳食委员会”,通过平台直播参与每周菜谱的制定;灵石县则开展了“后厨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现场对照平台数据查验食材质量。家长们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晋中市制度设计的深意——用透明打破猜疑,用参与凝聚信任,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校园食品安全的守护者。正如家长李淑花所感慨:“过去总觉得监管是政府的事,现在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守护者。”
监管效能的提升,最终体现在数据变化上。平台运行三年来,全市校园食品安全投诉量显著下降,2024年春秋季开学专项检查中,食材过期、餐具未消毒等传统高风险问题发生率趋近于零。
在昔阳县,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平台数据生成的“风险分布图”,对乡镇学校实施精准靶向整治;而在左权县,教育局则创新性地将各校预警处置效率纳入校长年度考核体系,构建起了“数据主导、制度约束”的新管理格局。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当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食品安全治理方能从“救火式应对”迈向“长效化管控”,真正筑牢校园舌尖安全的防线。
标准赋能
数字治理提质效
走进平遥县第四中学的食堂后厨,食品安全管理员正在调试摄像头。
“这是按照省级标准建设的‘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确保每一个视频都能实时上传平台。”学校负责人安修明介绍道。这一变化源于2024年12月晋中市牵头制定的《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技术要求》,这也是山西省首个以地级市主导的省级地方标准。
标准的诞生,源于一起食材变质事件,当时因摄像头分辨率不足,无法清晰追溯问题环节。事件发生后,晋中市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更换问题摄像头,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我们意识到,没有统一标准,智慧监管可能流于形式。”晋中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科科长王翔宇回忆道。
为此,晋中市成立标准化起草组,组织市场监管、教育、卫健等部门联合调研,历时8个月完成标准制定。标准详细规定了4K摄像头分辨率、数据存储期限等技术参数,填补了山西省在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领域的空白。
标准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校园食堂硬件改造,还显著提升了管理水平。在榆次区校外供餐单位山西仁信源餐饮集配基地,记者看到智能系统正在对每日配送的23个学校的1800余份餐品进行智能质检,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筛查从业人员违规裸手操作、不佩戴口罩备餐等问题。据统计,标准实施后,该基地投入30万元在车间进行无死角部署摄像头改造,将加工人员的从业行为完全展示给社会公众,倒逼其不断养成规范加工食品的行为习惯。
标准的引领作用,正在向更广领域延伸。在和顺县,教育局将各校预警处置效率纳入校长年度考核,形成“数据说话、制度管人”的新格局;榆社县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标准要求开发“智能营养分析系统”,依据学生体质数据动态调整食谱搭配。与此同时,这一变化也对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准实施后,晋中市校园餐饮服务单位准入门槛显著提高,一批管理不规范的小型供餐企业被淘汰,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集中度提升15%。
“标准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未来,我们计划将标准经验推广至其他领域。”晋中市市场监管局主要领导表示,目前已启动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管理要求、校外供餐企业分级管理等标准的起草工作,并探索将“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延伸至外卖平台入网餐饮服务商户等场景。同时,继续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推动校园食品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站在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控中心,当52万师生后厨的袅袅炊烟化作云端流淌的数据长河,这座城市的食品安全治理正迈向新维度——阳光穿透后厨的每个角落,智慧取代人力的疲于奔命,精准治理的“数字哨兵”悄然重塑生态。这场以数字化破题的改革,不仅让“后厨重地”变为“透明厨房”,更推动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形成合力,破解了“少数人管多数人”的治理困局。晋中实践昭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既需技术赋能的硬支撑,更赖制度创新的软实力。当标准化与数字化双轮驱动,社会共治的齿轮便咬合转动——这或许正是新时代食品安全治理的破题之钥。(张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