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食安办联合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的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一“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无疑为我们的食品安全又上了一道“保险锁”。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它与我们的营养健康又有哪些关联呢?
一、 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
它们有何作用?
防腐保鲜: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保质期,减少食物浪费。
改善感官:如着色剂(如红曲红、β-胡萝卜素)让食物色泽更诱人;甜味剂(如阿斯巴甜、木糖醇)提供甜味,满足口感需求,部分也可用于无糖食品;增稠剂(如黄原胶、果胶)改善食品的物理性状。
保持营养:如维生素C作为抗氧化剂,不仅能防止食品氧化,本身也是一种营养素。
方便加工:如乳化剂、膨松剂等有助于食品成型和加工。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包括允许使用的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GB 2760-2024)规定的范围内,规范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二、 “滥用”之忧:警惕健康风险
新闻中提到的“综合治理行动”,针对的正是“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所谓“滥用”,主要包括:
超范围使用:在不允许使用某种添加剂的食品中添加。
超限量使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使用量。
使用非法添加物:将非食用物(如工业原料)或未经批准的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标签不规范:未如实申报或标示不清。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尤其是长期或过量摄入某些违规使用的添加剂,确实可能给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加重代谢负担:过量摄入某些添加剂需要肝脏、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和排出,长期可能加重这些器官的负担。
引发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对某些特定的添加剂(如某些着色剂、防腐剂)产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哮喘等。
影响营养吸收:例如,过多的植酸盐可能影响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
潜在毒性累积:虽然单一合规添加剂在规定剂量下安全,但如果多种超标添加剂混合摄入,或长期摄入违规添加物,其累积效应和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未知健康风险。特别是使用非食用级别的化工原料,其危害更是难以估量。
此次多部门联合行动,从农业投入品、工业原料生产、进口环节,到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严管,正是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这些滥用行为,保障公众健康。
三、 消费者如何“慧眼识珠”,吃得更安心?
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仔细查看配料表和食品添加剂的名称。通常配料表中成分是按含量由多到少排列的,可以大致了解添加剂的种类和相对含量。
选择正规渠道和品牌: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企业通常更能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添加剂的合规使用。
警惕“零添加”误区:一些商家宣传“零添加”可能只是营销噱头,某些食品工艺本身就需要添加剂,或者其天然原料中就含有类似成分。关键在于“合规适量”而非“一刀切”地排斥。
保持均衡饮食:多样化的膳食结构有助于分散风险,避免长期、大量摄入单一来源的某种添加剂。多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减少对过度加工食品的依赖。
注意感官异常:如果食品颜色过于鲜艳、味道异常浓郁或保存时间长得不合常理,应提高警惕。
积极举报维权:如发现商家有违法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可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相关平台进行举报。
结语: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合理使用时,它能为我们带来更安全、更美味、更多样的食品选择。国家此次重拳出击整治滥用问题,体现了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作为消费者,我们既不必“谈添色变”,也应保持警惕,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共同营造一个更安全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