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位新加坡客人总会准时飞抵北京,只为买取一箱应季有机蔬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北京市顺义区食为先农业园(以下简称“食为先”)负责人蒋国平一语道破缘由,“有机蔬果的高品质,是我们赢得远方顾客信任的根基。”这份信任背后,是北京市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农业提升行动带来的底气。
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北京的农业版图很“小”——耕地面积少,农业比重小。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成为北京需要答好的“考卷”。“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最近,在北京市召开的绿色低碳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技术现场观摩及培训会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处长邹国元道出北京农业发展的方向,“绿色低碳农业作为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扎实推进首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今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作用的实施方案》,聚焦各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进包括绿色低碳农业提升行动在内的‘八项行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守现介绍。近年来,京郊农业悄然升级,通过创新技术将绿色低碳理念注入全生产链条,一项项“藏粮于技”的绿色实践在京郊沃野上展开,一条完整的绿色低碳农业链条正在清晰呈现。
产前:唤醒沉睡土地
在京郊农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长期高负荷运转的土地曾显露出疲态——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微生物活性减弱等,成为制约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枷锁。绿色低碳农业链条从何处着手?京郊农人们把目光投向脚下的土地。
“植物也要吃饭,肥就是它们的粮食。”食为先副总经理邬春芳认为,优质蔬果产自健康的土地,因此打好“地基”很重要。农场土壤的初始条件距离“有机”相差很远,为此,农场开启了一场土壤“提纯”行动。
“为土地‘提纯’,我们花了足足五年时间。”邬春芳介绍,农场在土壤中掺入纯天然羊粪有机肥和植物酵素,通过施用高碳肥、绿肥,以及种植豆科作物等多种方式,为土地补充营养。“进补”后的土壤碳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土壤性能和肥力显著提升,如今已建成北京市规模最大的露地有机韭菜种植基地。
“刚承包这片地的时候,野草跟房子一样高,一锹下去看不见几只蚯蚓。”昌平区鑫逸农场负责人郭红也曾对土壤健康有过担忧。无独有偶,郭红也坚定地认为,改良土壤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最初,她将马粪一点点掺入贫瘠的土壤。建起日光温室后,又引入微生物菌剂加入土中,将温室密封,通过“闷棚”的形式,利用高温和湿气除病害。
经过五年改良,土壤焕然一新。当周围农场经常为病害发愁时,郭红丝毫不担心:“现在挖开土就能看见蚯蚓,作物生长在健康的土地上,免疫力自然提高了。”健康的土地带来了丰饶的馈赠。郭红介绍,以草莓为例,普通草莓每逢四月就拉秧了,因为土地养分充足给力,鑫逸农场的草莓能将结果期持续到六月底。
产中:精准绿色防控
走进食为先农场的日光温室,满目翠绿的柿子椒生机盎然。在这里,一场精密布防的立体化虫害防控战役已经打响。
空中,一场激烈的“战争”正在上演。
扒开柿子椒秧仔细寻找,便能寻到一只只趴在枝叶上的七星瓢虫。“去年,我们在农场精准投放了‘瓢虫大军’,它们就像猎手,可以对瓜类、茄果类蔬菜上的蚜虫、蓟马、粉虱等害虫进行高效捕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姝介绍,七星瓢虫是捕食性天敌,这种生物防治的形式可以有效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农药使用,目前昆虫释放新技术已在顺义区核心示范应用100亩。
地面,场景更为丰富。
为了让天敌昆虫存活时间更久,便于繁殖和越冬,农场为益虫们搭建了“避风港”——温室内,功能性植物如豌豆苗放置于茄子秧中间,帮助天敌昆虫种群定殖;温室外,波斯菊、蛇床草等蜜源植物,不仅能吸引邻近区域天敌昆虫,增强天敌种群的自然调控能力,还能为它们提供营养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这种时空适配的天敌组合释放模式,可以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实施天敌回收,减少应用成本。”李姝解释。
地下,一场无声的滋养也在悄然进行。
不施化肥,如何保证作物营养?农场利用微生物菌剂和植物内生菌,将土壤中固化的磷钾元素释放出来,为作物根系注入营养。以越冬水果番茄为例,通过每周一次有益微生物补给,提升了番茄根系营养与植株抗病能力,还使叶绿素含量提高20%,抑菌率高达60%~9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锦伟还点出一项关键技术,水、肥、生物菌剂通过膜下滴灌设备,不仅能在不扰动地表条件下精准将营养送达根部,还能避免人员暴露。张锦伟介绍:“过去人工2小时才能打完一栋日光温室的药,现在只需要半小时!”
产后:废弃物循环利用
农业生产链条的末端,曾令人头疼的秸秆、尾菜、畜禽粪污等废弃物,正在京郊农场经历从废弃物到肥料的转变。
在鑫逸农场的一角,几个看似简易的立方体装置成为让废弃物转化的关键。“以前制作有机肥的方式比较粗暴,就在地里挖个坑,直接堆积发酵,有时发酵不均,原料腐败,就不能当作肥料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陈延华博士向记者演示,草莓秧、黄瓜秧、茄子秧、菜叶等废弃物倒入装置后,覆盖专用气膜,中途添加两次菌剂,经过科学发酵,优质有机肥由此诞生。
郭红算了一笔绿色账:农场的45栋日光温室和50亩露天菜地因此受益,仅有机肥这一项每年可以节省200吨左右,每亩地减少支出200多元,真正实现尾菜零浪费、零污染。“现在整个农场形成自循环,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至3.8%,自家孩子可以在地里无忧无虑地玩,抓起瓜果蔬菜就能放心吃,真应了那句话,好土产好菜!”郭红感慨道。
在食为先农场,高效循环利用的场景也在上演。黑色膜布下,羊粪与微生物菌剂协同作用,现场闻不到一丝臭味,废弃物就这样在膜式发酵技术下静悄悄地转化了。邬春芳介绍,该模式可年产有机肥500吨,完全实现园区内废弃物循环利用。
从产前唤醒土壤生命力,到产中构建生态防护网,再到产后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低碳技术正逐渐覆盖京郊农业生产全链条,形成环环相扣的生态闭环。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悄然重塑超大城市农业的新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探明新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韩平展望,北京市绿色低碳农业提升行动已全面启动,未来3~5年内,全市示范点化肥利用率计划达到48%以上,农药利用率超50%,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超95%,园林废弃物高质量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健康是无价的!”采访中,蒋国平道出建设农场的初衷,身体亚健康,却难觅健康有机农产品,于是他决心自己耕耘一片净土。如今,蒋国平的理想照进现实,园区种植的水果番茄、水果黄瓜等连续多年在京津冀擂台赛中拔得头筹,他的身体也逐渐好转。新加坡的客人仍然每月跨越山海前来采购蔬菜,他选择的不只是一份新鲜,更是绿色低碳农业的未来。(李锐 刘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