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罗臻 成忠益)沃野荡碧波,田畴织锦绣。初夏时节,地处幕阜山北麓的阳新县,高标准农田高产稳产、养殖小区鸡豚成群、日光温室硕果累累、村办企业产销两旺……广袤大地上到处是忙碌的景象,焕发着乡村振兴的力量。
近年来,阳新县农业农村局以党建为引领,从统筹解决组织弱、集体穷、产业小等问题入手,打出农村“三资”清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组合拳”,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破茧成蝶”,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和“活血”的成功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红利释放源源不断。
“经济红”引领农业“高位领跑”
桑葚、枇杷,采摘未尽,王英镇高山村蓝莓又迎来入盛果期。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蓝莓树分布其间,一串串黑里透蓝的蓝莓果,令人馋涎欲滴。
据高山村村支书骆名忠介绍,该村先后投资247万元成立了“黄石仙岛湖高山新特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单一产业”“接二连三”,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园占地520亩,有桑葚、蓝莓和樱桃等品种。
目前,高山村已注册“仙岛紫红”的品牌商标。旅游观光采摘园分布在该村沿湖的八个岛屿上,借助仙岛湖风景区游客流量,高山村采摘园成了游客采摘的乐园。
如今,高山村年接待游客量超4万人次,全村旅游总收入18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为160万元。10年间,村集体经济从“零”到突破百万元。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是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其中最难的工作。为唤醒村集体经济这座沉睡的“金山”,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镇级抓总、部门指导、村级落实”的分级负责工作机制,构建起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村集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机制保障。
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利用中央、省、县财政衔接资金,共计投入资金5550万元,扶持发展了102个行政村。一号文共计奖补资金507万元,奖补了199个村。扶持项目优先形成固定资产,涵盖屯鸟汤灌装、矿泉水生产线设备、加工厂房、蔬菜大棚、农产品加工、烘干基地、竹制品加工等产业项目。
“割湖蒿如同割‘金条’,入股公司后,湖蒿的销售渠道增多了,我们的收入也成倍增加了。”28日,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村民吴爱清兴奋地说。
湖蒿作为时令蔬菜,春节上市,清明前后结束,销售周期不长,销售半径也不能太远,这也制约了湖蒿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2022年10月,由阳新县宝塔湖春潮湖蒿专业合作社及周边多个家庭农场合作成立了湖北富河润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在公司化运营下,宝塔村的湖蒿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产业化的转型升级。宝塔村党总支书记肖唐明介绍,自2023年公司化运营以来,宝塔村湖蒿总产值已超1.5亿元,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村民平均收入超3万元,并带动周边10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
目前,阳新县农村产业已从“一村一业”到“一村多业”的发展态势,增收形式愈加多样,村集体经济逐渐形成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农业整体发展质量实现在“高位领跑”。
“经济红”激活农村产业“一池春水”
曹玉志发展庭院经济、柯尊法种草莓、曹玉群建宏远山庄……一批“农家乐”带头人不断涌现,带火了富池镇港下村“庭院经济”。
“资源枯竭了,生态破坏了,如何把‘地下经济’转为‘地表经济’,让群众都富起来,家乡宜居起来?”村支书柯昌盛说。
港下村成立女儿街旅游文化公司,把春秋战国古矿遗址、伍子胥屯兵养马地、岳飞诚山头取铜铸剑、女儿阶凿岩造梯游步道等景点修缮改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
如今,得益于“省级旅游名村”的荣誉称号,村民们打造银杏园、竹笋园、桑葚园、吊瓜园、果蔬采摘园五大采摘园区,村民们由过去的打工族、上班族成为开发“农家乐”引路人。
近年来,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有针对性地为经营性收入持续多年低于10万元的村,提供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或指导,加强村集体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集体经济有效提升。
2024年,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900万元,这些项目以资产租赁、自主经营或合作运营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每个扶持村增收3-6万元左右收益,并带动当地劳动人口就业,推动产销对接,完善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了产权关系明晰、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因发展需扩建园区,富驰远大公司在金堡村迁村腾地。该村整体搬迁黄金堡、郭家湾、洪家湾三个村落120户,腾地600余亩。
如何让拆迁款“钱生钱”?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用企业化模式运作管理。2100多万元土地拆迁款则按村民占股60%、村集体占股40%的比例交由合作社负责,村民变为股民,每年领取分红。
目前,村里通过土地入股、投资入股、独资经营的企业有8家,村集体收入2800余万元,村民每年人均分红1.5万元。
“村民腰包鼓起来了,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就会更足,延伸出更多的产业项目以后,村集体经济就会越来越强劲,继而形成良性循环,助推乡村实现振兴。”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合仕说。
“经济红”激活和美乡村新动能
依托生态优势,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探索“支部联合+村办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股东+村民”的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新路径,攥指成拳,抱团发展,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闲置资产转变为发展资本,促进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实现集体成员共同发展。
据统计,当前阳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资源开发型,占比31.07%;资本运营型,占比26.74%;产业发展型,占比23.35%;资产盘活型,占比7.34%。多种经营模式催生乡村发展新活力。
农旅融合,生态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驱动力”。王英镇王英村推行“党支部+龙头带动+合作社+土地入股+劳力参与”模式,发展茶叶、中药材、柑橘、杨梅采摘、光伏发电等产业,并入股天空之城景区、观音洞旅游项目,让村民共享“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拿薪金、入股分红领红金”的叠金成果。同时,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服务旅游,配套旅游,带动1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走出了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增长的“双赢”之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比上年增长30%。
消费帮扶,优化分配,壮大村集体经济“市场力”。目前,洋港镇沙地村共有20户生产折子粉,年产折子粉80万斤,年产值近1000万元。沙地村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折子粉产业改变了过去粗放分散的经营模式,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手工作坊”到“标准车间”,沙地村折子粉已经初步形成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雏形。村“两委”积极拓宽产品市场,在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按要求办理相关许可,进入市县内大超市及消费帮扶产品专柜,开展消费帮扶,创办网店,对接微商,实现线上与线下销售同步。
完善设施,创新发展,拉长村集体经济“建链力”。白沙镇平原朴采取“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专家教授组成紫苏产品研发中心,以紫苏油、紫苏洗手液、紫苏花生、紫苏黄精茶为主导产品,去年销售额600万元,产品遍布武汉、深圳、温州、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目前阳新紫苏发展面积有8000亩,带动19个村合作社21家,直接带动农户300多户,实现产值在5000多万元。
“土地还是那块土地,如今却不再贫瘠;村民还是那些村民,却有了新的身份,在家门口当起‘上班族’,村还是那个村,却赋予了新动能,集体‘经济红’使各村重构产业发展新格局、重塑美丽村庄新面貌、种下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合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