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王永苹)近年来,清水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杂粮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化运营,部分靠天吃饭的旱田变为“良田”,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成色更加亮丽。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端,地处黄河“几字弯”、黄土高原北缘,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辖4乡4镇1个工业园区,103个行政村、8个社区、79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3.98万人,常住人口7.67万人。全县耕地面积92.6万亩,已建及在建高标准农田13.8万亩,年均降水量 418mm,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旱作雨养农业县。
坚持做好“水文章” 因地施策建良田
缺水少雨是制约清水河县农业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做好“水文章”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清水河县聚焦高效节约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三水”,依据不同地形地貌和资源条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设智慧化平台,用好“地下水”。2021年在宏河镇高茂泉村建设智慧农田2000亩,引入农业智慧化管理模式,建成“四维一体”管理系统(地下管网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中控室云平台系统和田间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及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四化”管理功能:水肥管理数字化,能够根据数据计算模型自动进行施肥灌溉操作;生产管理数字化,同步形成生产档案,实现标准化种植管理;生态监测数字化,可实现远程在线监测化肥、农药用量及残留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物品投入公开化,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到流通各环节的全程可追溯,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科学引水入田,用好“地表水”。2019在宏河镇聚宝庄村建设5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利用挡阳桥水库水资源,将库区水通过3.9公里管道高位提升147米,在库区西岸建设高位储水池,实施节水灌溉农田,既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又充分利用了现有水资源,将浑河西岸2000多亩的撂荒地提档升级为高标准农田,将分散的2000多亩旱坡地变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项目区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有效蓄集降水,用好“天上水”。2021年至2022年在城关镇、宏河镇建成软体集雨水窖补灌田7500亩。项目设计规格为容积30立方米、集雨面为150平方米的软体集雨水窖1228套,并配套提水系统167套,开展干旱坡梁地软体集雨水窖补灌技术示范。集雨窖具有不破坏耕地、不破坏环境、施工工艺简单等优势,每年可蓄集雨水1.5—2次,在影响作物产量相对严重的出苗期、抽穗期或灌浆期,通过节水补灌延长作物抗旱时间15—20天,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30%左右,保证作物稳产丰收。
坚持社会化服务引领 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工程,更是产业化的基础。清水河县农牧局在项目组织实施中,聚焦杂粮全产业发展,引入内蒙古中清农业有限公司进行集中流转,按照宜机化作业需求展边扩沿,消除地埂、地界,耕地化零为整、面积增加,促进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户按照“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七统一”方式,引进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开展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打造小香米谷子、黑黍子、燕麦、胡麻、杂豆等千亩绿色优质标准化杂粮种植基地,项目核心区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0%以上,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牧业有效衔接;中清、蒙清、蒙宏等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收购,形成“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国有公司+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杂粮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县内及周边绿色优质标准化杂粮种植基地建设,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增富、企业增利、产业增效的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建成“全国杂粮种植示范区”。在项目长效管护上,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实施区块管理,由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原则,通过签订移交协议把相关设施设备全部移交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具体管理,便于高位储水池、配电设备等公共设施高效运行和日常维护。同时,通过购买设施农业保险方式,建立以国企公司为投保方、保险公司为承保方的合作机制,明确保障责任范围,把已竣工的高标准农田相关设施设备作为保障对象,设施设备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损坏的,由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按照参保协议约定的资产价值给予赔付。
坚持产业衔接原则 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坚持从效益优先到生态优先。按照“两增四控七配套”的要求,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全面推行密植技术,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精准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实现农艺、农技、农机集成,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在综合效益上实现“三个提高”。
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推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使灌溉措施更加精准,实现节水节电、减肥减药、增产增收、防灾减灾等多重效益。据测算,在浑河西岸高标准农用地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带动、入股合作等方式,建基地、带农户,开展订单种植和科技创新,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通过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农民在水、肥、药等方面的投入和耕种收等方面的支出平均每亩节约资金约130元;随着种植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平提升,每亩作物产出收入增加约280元。仅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采购布洒有机肥一项举措,就相当于直接带给农户补贴约200元,既提升了耕地质量,又有效降低了农户投入。
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利用库区水源,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水资源,又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有效缓解地下水下降趋势。同时,注重减肥减药、绿色发展,化肥同比减少3.45%以上,亩均减少地膜用量3.5公斤,进一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守牢首府南翼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