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深化改革创新 转变发展思路 全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12-04 11:1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张阳阳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不绕道、不回避,动真格、敢碰硬,坚决清除一切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约因素,努力形成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局面。

近年来,杭锦后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从中汲取工作方法,深入推进县域改革。

以破解难题为着力点,创新“以渔治碱”,将昔日的“海蚌洞”建成全区最大的“陆地海鲜”养殖基地。

杭锦后旗虽地处河套灌区,历史上却没能逃过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困境。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逐步探索出“1+8+n”新模式。其中“以渔治碱”模式,带动群众走出了一条以渔富民、以渔增收的改革创新、绿色发展新路子。在三道桥镇黎一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海蚌洞”,是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盐碱滩区,晴天茫茫一片,刮风白浪滔天,成为全村百姓一大心病。为让“海蚌洞”成为“聚宝盆”,当地大力探索发展盐碱地渔业。现年培育南美白对虾3亿尾,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83户,实现了从盐碱地到“鱼米乡”的华丽转身,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盐碱地渔业良性发展。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盐碱水域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为抢抓政策红利,促进产业发展,旗委、旗政府超前规划、摸清家底、锚定方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专业化养殖公司,高效推进盐碱地渔业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探索盐碱地水产养殖新模式。全旗147万亩耕地中有盐碱地96万亩,针对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土地,总结出“降、改、用”的治理利用思路,对于重度盐碱地,鼓励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盐碱池塘、棚塘接力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盐碱地开发利用蹚出了新途径。

三是科技支撑打破盐碱地渔业发展瓶颈。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选种驯养等技术性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建设科技小院,引进专家和高学历专业人才,进一步研究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为提高成活率、提升产量提供有力保障支撑。盐碱地渔业的意义在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不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对丰富“菜篮子”、促进农民增收及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杭锦后旗在自治区西部水产育苗量占据半壁江山,荣获“全国渔业平安示范县”称号。

以盘活资源为抓手,创新“联农带农”,将废弃砖瓦窑建成花菇基地,用乡村振兴“致富棒”,撑起花菇产业“致富伞”。

随着自治区“五个大起底”工作深入开展,全旗一批闲置资源得以重新起底利用。其中,位于陕坝镇红星村的一处废旧砖瓦窑,“摇身一变”成为年产85万吨花菇的种植基地。为盘活闲置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当地于2022年开始学习花菇种植技术,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在废旧的砖瓦窑上建成花菇种植大棚28座,同时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进行经营,年利润达87万元,形成一套产业振兴的经验方法。

一是形成循环产业链条。为节约成本、提升产能,企业自制菌棒,利用生产菌棒、种植花菇到采摘后制作有机肥再次投入种植,形成利用率高、生态无害、“吃干榨净”的循环链条,打通了花菇产业从制菌到育菌的通道,成为上游与中游贯通的产业复合体。

二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实施“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种植大户为基础,形成互利共赢发展格局。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种植,提高种植标准,企业为农户提供菌棒、栽培技术等支持,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并负责产品的最终销售,保障农民增收。

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周边老百姓临时剪菇、摘菇用工400余人,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村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逐年好转,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一幅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农村变美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以机制改革为牵引,创新“四治”融合,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真正实现“板上产绿电、板下生绿草、沙漠变绿洲”。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杭锦后旗紧靠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是防止乌兰布和沙漠向东侵袭河套平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历史上沙区面积最高达到64万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70多年的治理,目前仅剩12.4万亩,也将于2026年前完成治理(2024年—2026年项目区面积8.53万亩,一体化治理区面积3.87万亩)。

在防沙治沙中探索总结出“四治”融合的防沙治沙新模式。

一是全民治,从群众自发治、政府引导治向“政府+群众+企业”齐动手的全民治转变。通过引入光伏治沙、产业治沙,让企业参与治理,带动群众在沙产业上增收,有力地保护河套平原这一国家重要“粮仓”。

二是科学治,采用高压注水栽植法,种植速度加快30%左右,成活率提高至80%以上,节水50%左右。因地制宜采取迎风坡“草方格压沙障+人工造林”“沙方外运+整地栽植经济林”等治沙措施,进行科学治理,使沙化土地变良田。

三是产业治,重点采取了做大经济林、做优旅游业、做强新能源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全旗3万亩经济林,2024年将增长到8.7万亩,到收获期产值将超4亿元;依托沙海湖国家沙漠公园和屠申泽湿地公园,大力发展沙漠旅游(2023年接待游客约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500万元。2024年“五一”假期、“十一”假期,接待游客量1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00多万元);建设30万千瓦光伏基地,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5.82亿度,年产值达1.65亿元。

四是长效治,针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易反复的治沙难题,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强科技、推技术、提单产、增效益”,让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增收、在发展产业中增收、在技能提升中增收、在集体收益分配中增收。通过“四治融合”,实现了“四个转变”(从被动治理向主动作为转变、从单一防治向系统治理转变、从实践探索向科学指导转变、从“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真正做到“板上产绿电、板下生绿草、沙漠变绿洲”。

杭锦后旗作为自治区西部的农牧业旗县,在抗日烽火中建立的奋斗中学,是河套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学之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在各行各业树立起“杭后人”的标杆榜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改革开放的发展热潮,搏击市场经济大潮,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国营小酒厂打造成如今的新利18官网app下载 集团,成为一家大型国家级酿酒企业,一举将“河套”品牌推向大江南北、驰名中外。近年来,又首创了“四打破,五统一,一重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发了节水“小巨人”,推出了“陕坝大妈”基层治理模式,全旗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杭锦后旗将继续发挥主动能动性,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以实打实、硬碰硬的重大项目、科研成果、工作业绩、劳动创造彰显学习成效,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杭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者系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委书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