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降雨增多,伴随着高温高湿的环境,食物中的微生物也趁机“野蛮生长”。7月29日,陕西省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市民朋友:进入汛期,要格外注意饮食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
所谓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为什么汛期更要严防“病从口入”?陕西省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专家介绍,汛期高温高湿的环境十分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污染机会也相应增多。当洪涝灾害发生时,粪便、生产生活垃圾、有毒化工产品(如农药、鼠药、重金属等)可能会随水流扩散,储存的食品、原料、田间作物等可能会被浸泡、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食品加工场所、厨房、厨具、餐具等可能被淹而导致污染,加之缺乏清洁水进行清洗,可能导致食品加工制作时被污染。一旦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场所、设施和设备等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若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潜在的传染源得不到妥善管理,那么进而也会增加污染食品的机会。
对于汛期食源性疾病的预防,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和消费者务必要注意以下几项:首先,不要加工、食用被洪水淹没、浸泡或已经发霉变质的谷物或其他食物原料加工、生产、制作的食品;其次,不出售、不购买、不食用被洪水或雨水浸泡的预包装加工食品;再次,不直接饮用未经任何处理的地表水、雨水、洪水;牢记不用洪水洗餐具和冲洗食物;最后,注意不随意捡拾洪灾水域漂浮物,或洪水冲刷地面后留下的动物尸体或野生植物,包括野菜和野果等。
专家提醒,其间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个人卫生。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接触过洪水后要洗手。切配的刀、板和盛装熟食的容器,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并用滚开的水或蒸煮等方式消毒杀菌。尤其注意,洪涝灾害过后,要及时清除室内外淤泥、垃圾、积水,防止蚊蝇滋生,保证环境清洁卫生。相关从业人员要及时对食品生产加工的设备、设施、用具和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汛期高温、高湿,食物本身不易保存。所以不建议大家一次性采购和储存大量食材,短期存放食物应注意低温、防尘、防蝇虫、防鼠和隔水防潮。如发现食材变味、发黏、发霉等,应及时处理,不要食用。食物烹调要烧熟煮透,生熟分开存放,少吃冷荤类菜肴,不吃生的动物性食品。(王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