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需要吃得少,还要吃得好、吃得饱”“睡不好,瘦不了”“运动不是越多越有利于体重管理”……5月14日,在第二期“上海健康播报”发布会上,多位营养、运动、精神领域专家围绕体重管理,提出科学建议。“5月气温上升,要警惕呼吸道疾病、虫媒传染病、肠道感染及犬咬伤等风险。”与此同时,发布会主持人、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丁园也发出了近期防病提示。
减重需要吃得少,还要吃得好、吃得饱
真正的体重控制不在于“吃得少”,而在于“怎么吃”。通过科学规划热量缺口、优化食物组合,并尊重身体代谢规律,才能实现健康、持久的体型管理。
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剖析了“碳水循环减肥法” “液断饮食法”这两种极端的节食法。她解释,许多人采用这两种饮食方法后,体重迅速下降,这是因为极端节食方式短期内流失的主要是水分和肌肉。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往往会剧烈反弹。这种以牺牲瘦体重为代价的减重方式,将直接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形成“易胖体质”的恶性循环。
持续此类饮食可引发多重健康风险,导致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干扰正常身体功能,引起营养不良。建议选择低热量但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如蔬菜、瘦肉、全谷物,比单纯缩减食物分量更能实现可持续的体重管理。
吴江介绍,研究发现,合理“轻断食”可有效减少体脂,调节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是,孕妇、哺乳期女性、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有低血糖、胃肠疾病史的人群避免尝试。
减不下去的体重,都是被熬夜“省”出来的脂肪
“睡不好,瘦不了。”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强调,频繁熬夜带来睡眠不足,是减重路上的“绊脚石”。
她表示,当睡眠被手机屏幕吞噬,被偷走的不仅是时间,更是身体代谢的主动权。如果每天睡不够5小时,身体就会让大脑发出“饿了”的信号,触发“进食”行为。
乔颖介绍,熬夜后,白天补觉虽有一定作用,但只能适当减轻疲劳、补充体力,难以达到没有熬夜的状态。要想科学“躺瘦”,建议18至65岁的成年人,每天睡7到9小时;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天睡7到8小时,同时保证优质睡眠。
与其加压运动,不如适当运动配合热量缺口
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缺口)、适量运动(加速热量消耗)、优质睡眠(调节中枢神经提高代谢),三种方式深度结合,产生协同效应,减脂最高效。
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职场分会主任、“爱活力”创始人朱娴举例说明:“我们如果每天有500~1000千卡的热量缺口,一周就能下降1到2斤体重。如何产生这个热量缺口?单靠节食或运动都很难达到,跑8公里可以消耗500千卡,但每天跑8公里非常辛苦。我们可以这么做:饮食减少250千卡,运动再消耗250千卡,协同消耗500千卡,可以让人感受愉悦,压力很小。同时,充足睡眠有助大量分泌生长激素,刺激脂肪分解,还有助肌肉修复和生长。”
对于久坐人群,朱娴提出了碎片化精准运动的方式,比如单次运动时间超过7分钟,就能对身体机能产生改善效果。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作用,实现不同目标,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更重要。(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