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稳社稷,粮安天下。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面对新使命新任务,要找准方向定位,扛牢职责使命,以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必须围绕农业生产一线科技需求,把产业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推动农业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
要打好种业攻坚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山东全省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7%。当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要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种业攻关项目,强化生物育种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的精准高效特性,不断培育出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营养更丰富的原创性、颠覆性作物新品种。同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食物生产路径,拓宽食物来源。
推动耕地量质齐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能够有效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产出能力,亩均粮食产能可增加10%以上。在耕地数量有限的先天条件下,要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建增量和改造存量并举、建设和管理并重,让更多粮田变良田,有效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约束。集中资源力量开展中低产田和面源污染耕地的综合改良治理研究,突破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盐碱地是潜力巨大的耕地后备资源,要持续深耕盐碱地开发利用这片“蓝海”,以盐碱地作物产能提升助力齐鲁粮仓建设。
做强农机关键支撑。农机装备是粮食丰产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还是节约资源、减少损耗,农机装备都起到关键作用。以机收降损为例,2023年山东全省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较上年降低0.08个百分点,按照小麦总产534.75亿斤计算,相当于多收粮食4200多万斤。要围绕粮食生产高效、减损等需求,加快突破精密排种、籽粒高效收获、变量精准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加大装备更新投入力度,加快现有先进农机装备推广,重点支持单产提升、粮食烘干等粮食生产机具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产后损耗,实现颗粒归仓。
长期实践证明,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提高粮食产能的必经之路。
深化成果转化制度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口要隘,需要持续深化成果转化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参股入股等制度办法,为成果转化高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目标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成果转化与科研立项挂钩联动机制,优先支持产出比高的创新团队。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人员予以政策倾斜,不断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勇于开拓、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丰富拓展方式路径。好的成果转化模式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不断凝练总结、拓展优化、复制推广成果转化典型模式。搭建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形成“技术创新-概念验证-产品中试-产业熟化”全过程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持续强化政产研联合,遴选优秀科技成果,通过政策推动使新品种新技术在最短时间内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引导科研院校与企业深化合作,建立共赢共生合作机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准确把握目标任务。只有紧盯粮食增产的核心任务,成果转化才能事半功倍。要进一步加大对“济麦44”、大豆“齐黄34”、小麦-玉米“吨半粮”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等重大品种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品种技术支撑。突出现有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整套的科技服务,不断催生更多粮食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新模式。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升的基础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新质人才储备的质与量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能否蓬勃发展的核心变量。
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当前,越来越多的重大科技成果产生于学科交叉、技术集成。针对农业科研组织化程度较低问题,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团队。强化条件平台支撑,如山东积极筹建山东省现代农业大科学中心,整合资源打造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破解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重复性研究等问题。健全要素保障体系,按照“良将骑良马、好马吃精料”的原则,合理统筹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等创新要素,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多层次的科研要素保障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高层次人才“头雁”作用越来越凸显。要按照“精准、管用”原则,加大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带动科研团队创新水平实现整体提升。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利用青年发展基金、青年绿色通道、成长导师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加快青年成长成才,不断增加人才板凳的深度和厚度。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健全收入分配、奖励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科学素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老龄化比例高、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掌握科学知识不够等问题,已经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多措并举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打造一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发挥其主体支撑带动作用。紧盯关键农时,做实各类服务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技术服务活动和科普活动,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感知度、认可度、接受度,提升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凝聚共同绘就粮食满仓美好画卷的磅礴力量。(梁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