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将全面禁止高糖饮料广告,也由此成为首个实施这一举措的国家。小时候吃糖蛀牙,长大后吃糖发胖、长痘痘、变老,高糖食品一直是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
那么高糖食品对健康有哪些危害?市面上常见的无糖食品如无糖口香糖、无糖饼干等,就绝对不含糖?
何为“无糖”国标有明确要求
SGS广州农产食品实验室高级技术工程师丘燕介绍,大众平时讲的食品中的“糖”,一般是指糖和淀粉,统称为碳水化合物。根据食物中含“糖”量的多少,人为地将食物分为高糖、低糖和无糖食物三大类,但在标准里目前没有专门对“高糖”进行定义。根据居民膳食糖的参考摄入量,正常人一天外加的糖的摄入量建议小于50g。“以可乐为例,一瓶某品牌可乐中糖的含量约10%,一罐500ml的可乐里含糖量将高达约50g,那么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喝一罐可乐,摄入的糖就快超建议摄入量了。再加上一天内吃进去的其它食物带入的糖,将很容易超量。”
与高糖食品相对应,现在流行一个概念叫“无糖食品”。走进超市,会发现很多食品外包装都“悄悄”加上“无糖”两个字。究竟什么是无糖食品?据悉,根据《GB2805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糖”指的是单糖和双糖,是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当碳水化合物或糖的含量低于5克时可以宣称低糖,当碳水化合物或糖的含量低于0.5克时可以宣称不含糖或无糖。无糖食品等于不含糖?丘燕表示,一般情况下食物中无法做到绝对无糖,因为原材料中自带糖分,除非原材料为水,或配制食品才可以做到。如果对糖摄入量比较讲究的消费者,可以在选购食品时,选择标签上有低糖、无糖、不含糖等标示的食品。
“无糖”食品糖含量相对明晰
“无糖”、“未添加白砂糖”、“无添糖”、“无蔗糖”、“低糖”……看到这些相似的宣传语你是否觉得蒙查查,到底它是真“无糖”还只是玩概念?
丘燕提醒,厂家的宣传语一般都与产品成分相符合。目前标准只对“无糖”、“低糖”两种宣称作要求,且规定必须在营养成分表上标注出糖含量,所以一般而言宣称“无糖”的食品,会比宣称“无蔗糖”、“低糖”、“未添加白砂糖”、“无添糖”等食品中的“糖”含量更明晰。消费者应辨别这些宣传语的含义区别,日常消费中谨慎选购。比如,一款“无添糖消化饼干”的产品标签上所标注“无添糖”,并不是指“无糖”,只是认为没有添加糖,不排除原材料中天然的糖,如小麦粉等。
以一款零度无糖零卡汽水为例,使用的甜味剂有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三种。按照标准规定,在1kg碳酸饮料中,阿斯巴甜最多可以添加0.6g,安赛蜜最多可添加0.3g,蔗糖素最多可添加0.25g。只要碳酸饮料的甜味剂是在规定的最大使用限量以内添加,是有安全保障的。
无糖食品一定没有甜味?
丘燕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食品标示“无糖”或“低糖”,但是我们吃的时候还是可以感觉到甜味,这就是甜味剂在发挥作用。甜味剂有很多种类,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以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比如,家庭中用得较多的蔗糖、葡萄糖等就是天然的营养性的甜味剂,像食品生产工业中用得较多的糖精、安赛蜜等就是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
无糖食品是否不发胖?
丘燕表示,无糖不等于无热量,首先得明确,食物中的热量来源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也就是说,食品标签标示的无糖,一般是指无单糖和双糖,而除糖之外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的供能一样不可忽略。
高糖饮食跟糖尿病息息相关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特诊病区主任朱佩璇表示,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发病机理虽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确定是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还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糖饮食、高热卡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高糖饮食可以引起胰岛素迅速分泌,我们呼吁尽量少吃添加糖类的食品。”
对于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来说,既然他们不适合高糖食物,那无糖食品能不能吃?朱佩璇介绍,无论无糖食品还是高糖食品,都要看总的热卡摄入量。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常坐办公室或从事一般的轻中体力劳动的人来讲,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计算每天的摄入热卡的控制量:[身高(cm)-105(cm)]×30=标准摄入量。“比如一个身高165cm的人,减去105cm就是60,那么他在没有重体力劳动的情况下,每天的热卡摄入限值是60×30千卡即1800千卡的能量。”(杨丽云 陈菁钰 马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