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人们为猪肉价格接连下跌而欢欣鼓舞之时,却发现大葱开始涨价了。面对暴涨的葱价,很多消费者直呼“吃不起”。难不成,当年名噪一时的“向钱葱”卷土重来了?本轮大葱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据相关人士分析,供需失衡是根本原因。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告诉我们:当某种商品因供不应求而表现为短缺时,其价格就会上涨;当商品因供过于求而表现为过剩时,其价格就会下跌。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这个道理。大葱价格的涨跌也可以通过这一理论来得到解释,而影响大葱供给量的关键因素是天气变化和种植面积。
天气变化方面,自今年6月份开始,全国不少地区都经历了几轮强降雨天气,受此影响,国内很多主产区的大葱整体生长环境均不如往年,个别地区的洪涝灾害还淹死了很多葱苗,造成了大葱的明显减产,而市场供给的相对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其价格。种植面积方面,由于2019年大葱的整体产量太高,市场供过于求之势明显,大葱价格一路下跌,最低时仅有几毛钱一斤,而且山东、云南等很多主产区都出现了大量的滞销情况,很多大葱都放置到腐烂变质,农民收入也因此而大幅度降低,这是典型的“谷贱伤农”。也正因为如此,到了2020年,很多农民不愿意再多种植大葱,而是改种其他蔬菜品类,如此便致使大葱种植面积一再减少,以至于产量下滑,价格上涨自然在所难免。
信息不对称是另一重要原因。市场上常常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气候不好、大葱减产、需求上涨等等,这些信息的可信程度往往很难把控;再加上大葱从农田到市场终端要历经层层流通环节,使得市场信息无法快速且真实地传递到农民耳中,这就造成了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对于种植大葱来说,由于农民无法及时真切地获悉市场变化情况,因此他们只得根据前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大葱种植规模;而当大葱成熟之后,农民又不得不按照当期的市场价格来出售由前一期价格所决定的产量。当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不一致时,大葱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也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