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西南州积极探索,采取“四着力”措施,在全州范围内构建起蔬菜产业发展链,全州蔬菜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深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四大产业带。以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为抓手,研究制定《2020年度黔西南州农村产业革命蔬菜(辣椒)产业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和《黔西南州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年)》,组建蔬菜产业专班,专门负责蔬菜产业发展。深化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着力打造四大产业带。冬春早熟蔬菜产业带:主要在册亨、望谟、兴义、贞丰等海拔375米至1200米的区域,种类以茄果类、豆类、鲜食玉米为主;夏秋蔬菜产业带:主要在晴隆、普安、兴仁、兴义、贞丰、安龙、义龙等海拔1200米以上的区域,种类以茄果类、花菜、叶菜、萝卜、菜豆类为主;特色蔬菜产业带:主要在兴义、册亨、贞丰、普安、安龙,种类以生姜、魔芋、莲藕等为主;保供蔬菜产业带:主要布局在城镇周边,种类以速生蔬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鲜食糯玉米、生姜、大蒜、白菜类、甘蓝类等为主。今年上半年,全州蔬菜(含辣椒)累计种植面积102.8万亩,总产量131.9万吨,总产值36.6亿元。
深化基地创建,着力做实产品精细加工。创建蔬菜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推广优良新品种、配方施肥、设施高效栽培、集约化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推行标准化种植,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常态化机制。全州共有规模化标准化基地151个13.15万亩,蔬菜加工厂18个。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投资1000万余元的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已改造完成,7个县(市)实验室项目已分别通过验收,6个县(市)取得“双认证”,全州已有280家企业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平台。同时,积极建设冷链物流、冷库等配套设施,夯实蔬菜加工转化基础。截至目前,建有分级包装、预冷仓储、初级加工等功能的气调库和冷藏保鲜库58座,容量9.42万吨,冷藏车128辆。
深化产销对接,着力拓宽产业销售渠道。积极扶持发展蔬菜营销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蔬菜流通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大中型蔬菜公司,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营销模式,瞄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市场做优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现已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共5家,占总申报个数的100%。蔬菜产品销售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通过经纪人和网上发布信息等方式,联系外地客商到产地调运蔬菜,主要销往贵阳、重庆、成都、长沙、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商品化率达75%。
深化合作模式,着力保障农户增收效益。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主流合作模式,推进村合作社实体化运营,将蔬菜产业纳入“农调扶贫险”实施范畴。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反包自种等方式,把企业、合作社、农户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责任连体、股权连心格局。聚焦产业发展要素,以“扩规模、强龙头、提质量、带农户、促增收”为目标,依托500亩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积极推广蔬菜高效栽培,实现优势蔬菜单品突出、技术优化、加工增值、市场对接顺畅等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全州有蔬菜种植大棚1449.9亩、育苗棚3334平方米、集约化育苗中心6个、喷灌6810亩、滴灌1090亩、水肥一体化配套设施面积2360亩。同时,“农调扶贫险”承保蔬菜保险8.37万亩,为8858户次新型农业主体、农户提供风险保障8019.85万元,保费381.55万元,共赔付金额641.16万元,涉及蔬菜种植面积12859亩,涉及新型农业主体、农户607户次。(龙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