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地、蓄水、插秧……虎年春节期间,祖国各地普降瑞雪,56岁的湖南农民刘树贵却在海南省东方市的艳阳天里,卷起裤腿光着脚在杂交水稻南繁制种基地里忙得不可开交。
“在海南做南繁务工,既是生活,又是热爱。”这是刘树贵在海南过的第36个春节,不能回家过年,刘树贵心里虽有遗憾,却又认为值得。刘树贵笑着说,自己每年在海南待6-8个月,主要从事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生产管理,今年管了600亩基地,每天工资140元,每季每亩管理费有40元,还有一定产量的提成,半年时间能有个五六万元收入。
刘树贵所在的基地是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乐南繁)2万多亩南繁育制种基地中的一部分,每年像他这样的季节性南繁工人还有600多名,他们每年冬春南下海南从事南繁务工,夏秋季节返回老家或务农或接着做水稻制种,已成为南繁制种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由于常年从事杂交水稻南繁制种,大家更习惯叫刘树贵为“刘专家”,他对水稻管理有章法,每个流程早都印在脑子里、烂熟于心。采访当天,刘树贵正带着工人配合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的两位老师拉线分区,准备开展水稻绿色栽培示范。
海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南繁制种基地,每年承担了国内水稻等作物30%的制种工作。以杂交水稻为例,每年南繁制种面积占到全国的16%以上,产业稳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水稻制种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季节性、时效性强,一旦哪个环节耽误,就会给制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农乐南繁董事长王仕明称,由于杂交水稻南繁制种面积大,每年春节前后插秧时节劳动力紧缺,工价也水涨船高,是当地农民务工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单插秧一项,公司2万多亩基地一季的插秧费用就是近千万元。
除了南繁制种,农乐南繁还联合海南大学、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开展水稻育种和绿色高产栽培示范,多年来累计筛选出多个适宜海南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其中“九九新香”鲜米获得2021年海南好米金奖。同时,还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参与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值,稳住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越来越多像王仕明这样的南繁制种人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尝试一季制种、一季玉米、一季常规稻,采取水旱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开展循环种植,推出鲜米概念,每两个月种植一批,保证新鲜香米周年供应,让更多的南繁育种成果在海南就地转化,助力当地农业提质增效。(操戈 邓卫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