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河南省南阳市这块不足全国1%的耕地,每年粮食产量超140亿斤,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
“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回荡在南阳的平畴沃野。为担起粮仓之责,南阳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自觉以“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为己任,坚持重耕重粮,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坚守生态“绿线”不含糊,坚守粮食底线不懈怠,坚守产业强粮基线不放松,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筑牢根基。
综合施策稳住农业基本盘
孟夏时节,阳光明媚。走进南阳田间,广袤大地一望无际,湛蓝天空下麦浪碧波荡漾。在内乡县余关镇朱沟村的麦田上空,伴随着轻微的发动机声,一架架携带着满桶农药的小型植保无人机缓缓升空,在操作人员的遥控下,有序地向麦田喷洒农药。
为扎实开展今年小麦“一喷三防”工作,余关镇积极组织无人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飞防作业,30架无人机3天内喷洒完全镇4.48万亩小麦,为夏粮丰收打下了基础。
南阳市小麦常年播种面积1100万亩。目前,全市小麦已全面进入灌浆期,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这正是当前南阳上下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南阳市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5196万元,同时在市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支持全市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夏粮丰收,在此一举。截至目前,全市共筹措各类农业生产发展及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11亿元,支持冬小麦促弱转壮稳产、防灾增产、病虫害防治及“一喷三防”等工作。
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南阳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抗灾生产收效良好;打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组合拳”,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创新科技推广,提升粮食产能。
与此同时,南阳市先后出台了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2012-2020)、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等,在2.6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大手笔规划出水源涵养地有机农业区、城市近郊都市生态农业区、平原优质粮油主产区、岗丘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区4个功能区。
通过综合施策,南阳稳住了农业基本盘。2020年粮食总产跨上140亿斤台阶,2021年总产142.67亿斤,居河南省第三位,其中夏粮86.3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育好种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视察时曾作出重要指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高不高,关键要看种子好不好。“育种是保住铁饭碗最主要的途径,而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需要漫长的过程,从生产试验、品种审定,再到大面积推广,差不多要七八年时间。”小麦育种专家、南阳市农科院副研究员李中恒退休后,仍难舍小麦育种工作,“我们自主研发的‘宛麦66’‘方裕麦66’亩产能达550-600公斤,每亩增产在5%以上,目前两个品种都得到大面积种植。”
鼓励种业公司化、市场化发展,政府负责把好审核关,南阳市小麦育种业得到众多科研单位的关注与加盟,产学研融合越来越畅通无阻。截至目前,全市小麦种子基地2.8万亩,拥有大型种子企业18家,先后推广14个小麦品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小麦品质与产量逐年攀升;2021年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达到80%以上,订单面积245万亩,有机小麦20万亩。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在发力种子的同时,南阳市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千人包千村”活动,大大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目前,全市已普遍建立起“县级专家+区域站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南阳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书延说:“科学种田、藏粮于技,既是南阳努力的方向,也成为南阳的一大特点。南阳粮食年年丰收,技术进步功莫大焉。”
4月中旬,虽然南阳小麦长势良好,但是面临赤霉病、条锈病、倒伏、干热风、烂场雨等多重风险,南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专家,派出5个小分队,分赴唐河县、邓州市、方城县、卧龙区、高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走进田间地头,因苗分类施策,对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现场解决疑难问题,确保小麦病虫害防控和技术指导落到实处。
“防灾害、促灌浆、提品质、保归仓。”南阳市种子技术服务站研究员张光昱说,“要坚持不懈抓好后期管理,做到小麦一天不收获,技术指导一天不放松,奋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藏粮于地筑牢粮仓根基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打好粮,需要好地。南阳人对此悟得很透。
保护耕地,南阳目标清晰。2014年至今,南阳市粮食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1900万亩以上,成为打赢粮食丰收战的“基本盘”。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保护压力会越来越大。于是,“田长制”就是南阳“长牙齿”的硬措施。
在南阳,几乎各村地头都立着醒目的“田长制”公示牌。“每个‘田长’都要对自己辖区的耕地负总责,谁在耕地上非法‘动土’后果严重,除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耕地和山体上安装的‘天眼’监察,还有‘田长’和‘网格员’动态监管。”镇平县杨营镇镇长王国华介绍,“现在全镇每一片耕地都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护。”
南阳是全国较早推行“田长制”的地区,四级“田长”组织网络体系已经建立完备。由市长担任一级田长、县区二级田长126名、三级田长857名、四级田长6331名,加上1万多名“网格员”组成的“田管”队伍,形成了“天在看、人在转”的人防加技防格局。
占补平衡是南阳耕地保护的又一张“关键牌”。“不解决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补旱难题,就谈不上藏粮于地。”南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级调研员温云凌说,凡是依规占用农田后的补充耕地,一律实行耕地数量、粮食产能和水田面积3类指标核销方式落实占补平衡。“十三五”期间,南阳市共批准建设占用耕地面积4.9574万亩,全部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保护耕地,不仅在于耕地数量,更在于耕地质量。而建设高标准农田成了必由之路。
“过去浇地得下水泵、拖水管,田头土渠还容易跑冒滴漏,苦不堪言。”宛城区高庙镇谢营村党支部书记田书原说,“后来,村里5000多亩耕地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如今,泥巴渠变成光面渠,地下管网相连,水卡轻轻一刷,地里的喷灌设施就开始作业,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省事还省钱。”
南阳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行,坚持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电网“五网”配套,实现年亩产粮食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0万亩,“十四五”期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
坚决有力的耕地保护措施,使南阳市种植业结构更加合理,粮食生产持续保持良好态势。自2015年以来,粮食种植面积由1918.95万亩增加至2020年的1952.81万亩。
全链贯通粮企增效农民增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归根结底在于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南阳的破题之笔就是“把粮食当成产业来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全链贯通带动农企齐增收。
为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南阳市委、市政府在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同时,还做到了“藏粮于产业链”。去年,南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紧紧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坚持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全面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南阳由粮食资源大市向粮食产业强市转变。
产业发展,龙头带动。南阳市大力培育壮大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培育粮食产业集群,因地制宜推进粮食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实现“壮大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建好一个园区,隆起一片高地”。
“想念不如见面”,镇平县想念集团2021年产值达29亿元,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之一。想念集团从面粉源头入手将产业链向前延伸,打造30万亩优质粮源基地,推广优质小麦品种,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既增加了收入,又大大激发了种粮积极性。
与此同时,当前南阳正在建设中的两个综合性粮食物流园建成后,将会改变豫西南粮食产业发展格局:其一是内乡牧原智慧物流园,力争在3-5年内,打造豫鄂陕三省最大的智慧物流园区;其二是唐河县粮食物流园,将是河南省唯一直达长江水路通道上的粮食物流园。
作为粮食生产大市,南阳还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全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必须做到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表示,“我们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强化农机装备支撑,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8%以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40亿斤以上。”
仓廪实,民心安。微风拂过南阳高标准农田上空,麦浪翻滚,昭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好年景。时下,南阳市各级各部门从讲政治的高度全面加强麦田后期管理,采取一切措施、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资源,誓夺夏粮大丰收,力争历史好收成。(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