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眼,俯身,摩挲着遒劲翠绿的茶树,在满园茶香中悠然陶醉,生态茶园种植户王早叶质朴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在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生态茶园,一路走来,一路茶香,连绵不断的群山分布着一片又一片茶园。俯瞰整片茶园,绿意浸染,山色如黛,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
“这片茶园是我们新引进的云抗 10 号茶树,也是实现茶叶品牌化的一种尝试。”王早叶说,近几年,茶叶市场竞争激烈,为拓展市场空间,王早叶与他的合作社不断探索“茶叶+文化、茶叶+生态”的发展模式。
合作社培植建设了 3500 亩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通过生态调控、物理诱避、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手段,培植出放心茶、生态茶。
“我与合作社每一位社员一起齐心协力,做好茶叶采摘等各环节的生产制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青叶到生产制作、到碳培,都有爱茶的茶友一起前来交流互动,茶友们对茶叶的品质有了深切的认知。”王早叶说,茶客和其他乡(镇)的茶农纷纷来茶园参观,既可以看到茶园的制茶,闻到茶香,体验制茶场景,又能全面了解茶叶的工艺制作流程。
王早叶知道,只有遵循大自然生长和传统人工精心呵护,才能种出好茶。王早叶十分重视茶叶的田间管理,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片片茶叶、一棵棵茶树,凝聚了他 25 年的汗水和心血。
“我们不打农药,只施有机肥,采取叶落归根方式,春、秋两季茶叶品质得到提升,为消费者奉上有机茶、干净茶。”王早叶说。
“人生就像一杯茶,总要苦一阵子。”王早叶最清楚,从枝头嫩芽到杯中茗香,需要经过多少次打磨和淬炼;他更明白,这片土地赋予了“亚朵村的茶”品牌不可比拟的厚待。
在与王早叶聊天中,笔者了解到,25年前,王早叶和当地的许多村民一样,守着自己的几亩薄田度日。为了养家糊口,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我很爱茶,也渴望能把茶产业做好做大,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虽然自己也懂一些技术,有些简单的设备,但刚种茶的时候,没有销路,不敢盲目生产,自家的 15 亩茶园一年忙活下来,也只有几千元利润,制茶产业得不到好的发展。”王早叶说。
创业之初,王早叶觉得前景渺茫。为了把“亚朵村的茶”这个品牌做好、做大,王早叶做的功课可不少,请技术员、自费外出参加观摩学习、上网查阅有关种茶的资料……从早累到晚、从春熬到冬。在重重困难面前,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默默承受着创业艰辛。如今,茶园里的茶树又发芽抽梢,长出优质嫩绿的茶叶,迎来新生。
从村民散种到规模化种植,从单一品种到多个系列产品,王早叶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常年驻扎茶山的他与村里茶农打成一片,为了鼓励村民种茶致富,王早叶起初通过免费提供茶苗、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订单回收村民采摘的茶叶。收购有了保障,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开始大胆种植茶树,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茶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扶持下,在赤洒底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赤洒底村茶农不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从起初的 30 余亩发展到现在的 3500 余亩,种植茶叶的农户也从原来的30余户增加到460余户。”王早叶说,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责任更大,不仅要做好茶产业,还要带动更多的茶农加入到我们合作社,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
王早叶告诉笔者,在生态茶园茶叶种植基地里,春季嫩芽采摘后,茶树后发的老芽一般废弃了。现在有了新技术,这些老芽会被作为夏秋茶进行采摘,用于红茶制作。
“经过技术改造之后,现在的茶叶品质明显提升,同样的原料加工出来的茶叶往年只能卖40元一斤,如今已能卖到200元。”王早叶说。
“自从王早叶建了茶叶加工厂后,方便了很多,我们什么时候采摘茶叶,他就什么时候收购。”茶农邓前四说,村里多数村民日常开销都是靠卖茶叶,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寒冬酷暑,全情投入到茶叶种植中的王早叶,默默守护着 3500 亩茶园,精心照顾12 万株茶树。看着摇曳在青山绿水间的“黄金”叶,王早叶脸上的笑容更甜了。(何舟 张盟李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