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又到了水稻育苗期。
3月11日一大早,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的一块地里,三四个农民在忙活,每人一条胳膊上挎着竹篮,一只手往地里撒稻种。
现在就开始种稻子了吗?一个农民回答:“这是培育再生稻秧苗。”
他叫刘正礼,是当地的种田能手,2012年被原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如今流转土地5000多亩种水稻。
这几年,再生稻颇受农民青睐,在豫南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刘正礼种植再生水稻已有6年历史,是光山县第一批尝试再生稻种植的农民,2019年种植600亩,2020年计划种植1300多亩。
为什么不断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刘正礼说,主要是米质好、收益高,再生水稻种一季收两茬。第一茬亩产与普通水稻差不多,第二茬米质特优,卖价高,两茬下来比常规水稻每亩增收600多元。
再生水稻比常规水稻提前25天插秧,培育秧苗至关重要。为此,刘正礼专门拿出20亩地育苗。2020年春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购买种子、化肥比往年要难得多。该县农业农村局协调帮助下,他买到了再生水稻种子。
穿着高筒胶鞋在水田里撒稻种,每迈一步都很累。十多分钟下来,刘正礼已经满头是汗。为什么要手撒稻种而不用机器播种?他说:“手撒是水稻播种的传统技术,播种均匀,出苗早,质量也好。”
再生稻秧苗需要大棚育苗。撒播之前,刘正礼和工人们已经一畦畦地扎好了弓形的竹竿。每撒完五六畦,就在竹竿上覆盖薄膜。一块地全部播种完后,他和工人在田地四周挖出排水口。他说:“育苗最重要的是排水,水多了苗长得不好。排水后两三天苗就出了,下月10日前后就能移栽插秧。”
刘正礼正在田间进行再生水稻育秧苗工作。 谢万柏 摄
谈起再生稻种植,刘正礼很有心得:一要引进比较适合当地气候的抗低温品种;二要采取大棚育秧、薄膜育秧,提前育秧、种植、收割,确保当年8月底之前收割第一茬,为第二茬生长腾出时间;三要注意农药肥料的用法,促使第二茬快发芽,多发芽。他说:“粮食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做到疫情防控和春种两不误,才能实现今年粮食大丰收。”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光山县共发展再生水稻种植基地28个,面积达5万余亩。( 李运海 谢万柏 黄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