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化市把稳住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强化措施,切实抓好粮食稳产增收工作。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241.35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214.96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大豆26.39万亩。年均投入备春耕生产资金近10亿元,种子0.6万吨、化肥10.7万吨、农药0.19万吨左右。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6.92万亩,超省下达计划10.8万亩。
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积极推进辉南县、柳河县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实施培肥地力提升、保护性耕作示范、畜禽粪污有效利用、污染综合防治等项目。三年来,累计投入黑土地保护项目资金1.08亿元,推广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等黑土地保护措施120万亩次以上。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点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管护利用等方面,实施农田土地平整、有机肥播撒、田间机耕路、灌排渠道、桥涵闸、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农田电网等综合设施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83万亩。其中,201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8.9万亩,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9.1万亩。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组织领导。市和各县(市、区)政府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强化宣传培训。依托冬春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食品安全宣传月、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等活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政策法规、科普知识等信息进行宣传讲解,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法律政策保证。夯实监管能力。建成以县检验检测中心、畜牧站、水产站为主,乡镇农残速测站为支撑,基地快检室为补充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2020年,按照国、省监测部署,共开展农(畜)产品质量检测26次,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8%以上;全市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3531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达到18101吨。辉南县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通化县被评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依托通化市黄金水稻产业带区域优势,着力打造富硒稻米、火山岩稻米、贡米等“通”字号精品品牌。“辉南大米”“柳河大米”“新开河贡米”被授予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品种称号,“大米姐”“社稷尚品”“吉珍”“蛙田”“西江贡米”等“通”字号区域品牌达到70余个。累计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99个,其中粮食类76个。拥有有机证书企业发展到23户、绿色认证企业发展到17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基地面积45万亩。现有“佳亿”“奥禾”“嘉禾”“丰禾”等鲜食玉米品牌10余个,产品远销国内上海、宁波、武汉等地,出口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出口量0.59万吨,创汇近600万美元。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通过集中学习、线上学习、实习实训、案例观摩交流等方式开展培训,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技能水平。2016—2020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11466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5838人、专业及技能型人才5628人、贫困村致富带头人73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结合冬春农业科技培训活动,通过集中办班、电视讲座、现场指导、专家热线等多种形式,每年培训农民6万人次以上。(张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