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11月3—4日,由新利18官方备用网站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甘肃)大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本届大会以“加强监管信息交流,共治食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原会长、北京华夏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兆彬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主要演讲内容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我认为,在探讨食品产业的发展与高质量方面,不能仅局限于产品本身,应转向产业链的完善,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因此,我再次提出,当前需强化五大产业链,以推动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甘肃为例,其食品产业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增长迅速,近9年农林牧渔产值达120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其次,产量丰富,高原夏菜产量居全国第一,马铃薯、中药材、苹果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二,羊存栏量居全国第三。最后,品质上乘,甘肃农产品以其质朴的原汁原味著称,且通过品牌引领策略,“甘味出陇”在个别产品上享誉全国。
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农业视角审视全省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与东部地区存在显著差距。以数据为例,甘肃省城市化率或者城镇率50%左右,去年财政收入一千多亿元,而江苏省苏州市财政收入为2300亿元,甘肃省相当于其一半。因此,将产业链视为战略目标,进行补链强链,不仅对甘肃,对全国各地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强化大力发展中国的有机农业产业链,并制定有机发展战略。食品安全是根本,若源头污染严重,土地、水源、空气皆受污染,食品安全无从谈起。当前全球趋势是推进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面积占全球7%,却使用全球35%的化肥,农药和抗生素使用量亦居高不下。因此,有机农业是解决化学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有机农业的理解存在分歧。传统观念中,有机农业意味着纯天然、无农药、无化肥、非转基因、无添加剂及防腐剂。而现代有机农业是纯天然加高科技。然而,当前有机农业发展面临四大挑战:一是若摒弃化肥与农药,产量就会下降。二是有机农业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长且产品价格昂贵。三是有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如病虫害、风灾、雨灾,尤其在甘肃等地,风灾与冰雹尤为严重。四是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以地标产品为例,实际产量与市场流通量存在巨大差距。
尽管如此,我认为现代科技已能解决这四大难题。一是现代科技能够生产有机肥料、农药、化肥,甚至包括抗生素等。二是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并合理定价,使有机产品价格亲民。三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抵御自然灾害,如除草、除虫等。针对甘肃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可借鉴高科技农业技术,如滴灌、海水淡化、水循环利用等。四是通过严格法治、诚信与监督机制解决市场混乱问题,关键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企业需确立有机意识,制定有机战略,长远来看,这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根本策略。
第二,发展药食同源的特色食品产业链。首先,需对药食同源产品进行科学分类,划分为营养滋补类、特定功效保健类及混合型三大类别。目前,我国药食同源产业规模未能充分形成,主要症结在于基础科技研发的缺失,具体体现在药食同源成分分析、功能验证、临床试验、深加工及高技术工艺等方面我国加工水平尚显不足。因此,在药食同源领域,我国食品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包括餐饮业在内,已有个别地区开设药膳餐饮,旨在追求营养与健康,部分药食同源产品甚至具有治疗作用,这预示着一个充满前景的产业。
第三,强化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强化地理标志为代表的品牌产业链,用品牌、特色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甘肃省为例,其地理标志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现有137个地标产品。我深感过去20年间,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数量剧增,速度迅猛,但质量仍存在不足。我担忧过分关注知识产权而忽视地理标志产品的本质——质量特色。当前,在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与管理,尤其是在产业链构建方面,存在显著缺陷。虽然数量庞大,但部分产品仅为凑数,规模小且易消失。未能充分利用国家立法赋予的公共品牌机遇,关键在于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从研发到加工、设计、包装、存储、冷链、物流、销售至消费者的整个链条存在断裂,成本高昂。因此,我建议在发展地理标志产业链时,重点完善标准化体系、检验体系、认证体系、信息化体系、执法体系、可追溯体系、质保体系及专家体系,确保链条完整,以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品牌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价格及国际竞争优势。
第四,进一步强化“三新食品”的产业链,开拓食品产业新领域、新市场。“三新食品”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七条所列的“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
比如白桦树汁,其实在欧美市场,“树水”这个概念六七年前就开始出现了,涌现了不少桦树汁、枫树汁产品,目前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而在中国,“树水”的概念还比较新,相关研究发现,天然白桦树汁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素、矿物质等生物活性营养成分,且多数含量较高,其本身蕴含的营养元素是可以确认的。
因此,进一步强化“三新食品”产业链,开拓食品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是推动我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应抓住机遇,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业链,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第五,强化产业链,就是要强化未来食品产业链。“大食物观”强调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教授陈坚曾表示,未来食品的开发将依托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新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生命科学以及太空技术,实现食品的实验室工厂化,这包括建立植物工厂、动物工厂、细胞工厂、营养液工厂、人工合成食品工厂、人造蛋白、固体咖啡、食物胶囊及太空食品等。
相关资料显示,未来食品生产将无需依赖土地和水,仅需一个小玻璃瓶的营养液及一粒种子,即可培养出一棵大树或一棵白菜,甚至提取出一桶油。这并非科幻设想,但目前成本较高,尚未实现工业化、批量化及商业化。目前,全球未来食品市场已崭露头角,利用高科技手段满足人们直接的营养需求,实现精准营养供给,且无任何污染。
针对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我们始终将安全置于首位。我认为强调“民以食为天”的同时,更应提倡“食以民为天”。即以人为本,将人的生命及健康、营养、安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此,才能在高科技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才是我们的根本解决之道。对企业而言,如何强化产业链?以下从七个方面概述:
一是从法律方面,强调契约精神、合同约定诚信和同盟管理。二是从利益链来讲,从股权、债权、资本、融资、财务合作、分成。三是技术强链,从专利的使用、优势的互补、环保低碳、加工合作。四是质量强链,不多说了,标准、认证检验。五是人才强链,培训、信息平台、信息服务。六是品牌强链,你的声誉、议价、市场占有。七是理念与文化建设: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至关重要。众多发展滞后的企业、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地区,其首要问题是观念落后,价值观未能国际化,导致无法实现产业链的强化。
因此,我提出五大产业需补充和强化产业链,通过七个纽带构建五大食品产业链,以实现中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