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广大消费者口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还能吃什么”。这句话尽管不是很科学,也不一定代表当时的情况,但是说明了从消费者视角对当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十分担心。
经过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已发生显著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2015年进行了大幅度修订,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分析框架,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特别是国家标准体系日趋完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绩;特别是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企业,做出了很大努力。当前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与2008、2010年前后相比,已呈现翻天覆地的提升。三十年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取得了长久进步,且稳中向好。
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由于农业生产结构以及食品工业结构落后,食品安全问题还会与我们长期共存。所谓生产结构落后,在农业方面,我国还是主要依靠个体农户生产,无论是作为食品工业的原料,还是我们日常消费的鸡、鸭、鱼、肉、蛋、奶、粮食、蔬菜、水果,这些农产品都来自于一亿左右的个体农户,生产过程存在分散、非标准化、非规模化等特征。以当前个体农户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避免存在个别和少数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的问题。
在食品工业方面,中小企业仍占较大比例。即便龙头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仍有个别和少部分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由于原料不合格或者有所缺陷等原因,超范围或超量使用防腐剂,这类情况短期内难以完全避免。
在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一片大好、取得长足的进步之余,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长期共存。
那么,什么是我们当前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呢?中国现在面临首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是食源性疾病,因为食源性疾病是会致病的,严重情况下是可以致死的。近年来,野生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已经波及到20多个省(区、市)。此外,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例也时有发生。食源性疾病作为全球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也同样是我国面临的首要挑战。
第二个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是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和专家掌握的信息与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误导不实信息与谣言横行。例如,“西瓜打甜味剂增加甜度”这个谣言每隔一段时间就重复出现,尽管多次辟谣,但依然有很多人相信。我认为,此类谣言的存在,严重打击了广大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也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个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是食品的真实性。食品的真实性过去称为食品掺假、掺伪,目前“假冒伪劣”已经从简单的“以次充好”演变为“货不对板”的欺诈行为,消费者买的甚至不是商家声称的产品。例如,橄榄油声称原榨橄榄油,实则根本不是原榨;或者声称是牛肉、猪肉制作的,实则使用的是其他廉价肉代替。此类问题的频发严重危及消费者信心,虽然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目前仅聚焦非法添加物范畴。我真诚地希望,在当前已经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过程中,将食品的真实性问题纳入重点议题。
尽管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显著,但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马上要进入“十五五”规划,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也要更上一层楼。我认为,一定要坚持以“风险”为基础的理念,遵循国际上的风险分析框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继续坚持社会共治,特别是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可持续的科普宣传,有效提升公众认知,让广大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明白、吃得放心,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水平,在“十五五”期间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