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安徽省桐城市:“小海螺”茶事

2025-02-21 15:36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李方冰

大别山东南坡桐城境内有座高峻挺拔的山峰栲栳尖,主峰后腰山脊蜿蜒缠绕,神似大小两只海螺。小海螺上住着三十多户人家,山多地少加上交通不便,和周边山村一样,山民们陆续外迁,一百多人的小山村如今只剩下三五个留守老人。

桐城山区广布野生兰草,又是富锌土壤分布区,产出的茶既纳兰花之香又有富锌之质。房前屋后的半亩茶园、林间地头的几株茶树,成为外迁山民的牵挂。每年的采茶季节,他们成群结队地纷纷回乡摘茶。自家山上的有机茶,含香富锌不说,关键是有着家乡的味道,含着满满的乡愁。土生土长的小海螺人小发,瞅准机会,逐年扩大自家的茶园,办起了栲栳尖茶厂,引进茶机、开办门店,又注册商标、发展电商,把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小发不小,今年已经五十五了。他本名叶顺发,排行老小,打小被人称“小发”。小发在村里上的小学,离家七里多山路,早去晚回,中午用个搪瓷缸带点饭菜,在学校的炉子上烤热了吃。上初中时去到了更远的乡里,每天耗在路上三四个小时。遇上雨雪天气,湿鞋湿衣或者摔上一跤是常有的事。受尽出行之苦,他盼望着把家搬到山下。

大把的时间扔在路上,那年月山里的孩子上高中考大学更难。初中毕业后,小发升学无望。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父亲看着自家承包的山上的几片竹园,便带着他去山下拜师学艺做篾匠。小发出师几年后攒了些钱,便与师傅商量,在县道边师傅家的自留地里买块坡地建房立户。周边山民纷纷效仿,年轻的率先跟进,年长的稍作观望,后来纷纷你推我搡地涌到县道两边建房定居,山上的老村庄逐渐冷清,老一辈们开垦的梯田、山地也日渐荒废。

长期以来,山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在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几株茶树的传统,每年摘上十几二十斤鲜叶,把铁锅刷净,用松针火手工杀青、搓揉,用炭火烘。小发家屋后就有一块半亩地的茶园,自家山上还有一些野茶,可以炒十来斤干茶,自己留了三四斤,用铁罐子封存好,足够喝一年,剩下的便与山下亲友换些稻米补充口粮。

当年搬到山下居住时,正赶上桐城大办乡镇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山民们大多到附近的企业去务工,也就走出了大山。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小发说自己学篾匠就是入错了行。虽然拜的是远近闻名的吴师傅,但再好的手艺也敌不过工业化生产。集市上超市里,草席、竹席、藤席、牛皮席、亚麻席、麻将席等花样日新,箩筐、篮篓等竹器的替代品层出不穷,关键是还价廉物美。逐渐地,请师傅上门打竹席编竹器的人日渐稀少,小发作为徒弟就更没有了市场。

几年学艺学了个寂寞。篾匠手艺没了门路,回山上砍树种地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和别人一样找个工厂打工,小发又心有不甘。怎么办?

种茶炒茶手到擒来,应该是条不错的出路。一位在县城从事扶贫工作的同学为小发出主意,不如趁桐城正在山区推行产业扶贫、发展山林经济的“势”,自己折腾些事情做。

那就靠山吃山,回小海螺种茶。

这一转行,叶顺发真的与大家叫得一样,“小发”了。从盘活房前屋后的小茶园、打理漫山的野茶起步,他在山上建生态茶园、到山下办炒茶车间,稳扎稳打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春天。如今,他在小海螺的山地上已建成几百亩茶园,成了远近皆知的能人。

春风一过,便是繁华。经过寒冬的蛰伏,在雨水的滋润下,漫山的兰草开始冒芽、开花。乍暖还寒的春日里,茶树也悄无声息地发出新芽,飘飘洒洒的春雨将新茶滋养得鲜嫩欲滴。小发的茶园,斑斑点点地洒落在小海螺的山腰间、浸润在浓郁的兰草香中。

清明未到,就近请来的男男女女几十口采茶工涌进小发家的老屋,加上挤出三两天时间回来采茶的山民,沉寂的小山村便喧闹起来,迎来比春节还热闹的欢乐季。

山上,小发家的穿枋老屋,现在成了茶园的大本营,妻子带着一班人上山采茶。山下,在自家院子里盖了间房子做车间,买来理条机、炒茶机、烘干机,小发带着几个师傅歇人不歇机,白天给乡亲们加工,晚上炒自家的茶。后来茶园规模不断扩大,几台老机器不够用,再盘来一块地,新上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全自动生产线开起来只需一个人照看,但不能开开停停地加工零散茶草。老车间开起来需要三个人才能运转,收取的加工费只够保本。同行们大多淘汰了老设备,但小发坚持留下老车间,为乡亲们代加工。

篾匠活虽然不干了,但小发与师傅一直保持着联系。上山种茶后,每年新茶一出来,就送上一两斤给师傅尝尝鲜。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吴师傅,也常常端着个茶杯踱到炒茶车间坐坐,凑凑热闹打发时间。

四乡八邻的乡亲们闻名而来,排队炒茶,高峰时期再现了当年粮站卖粮难的场景。大伙见到老篾匠,直夸吴师傅带了个好徒弟。(储兆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