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萧县白土镇张村祝寺自然村村民谢继亮十分开心,他家位于张村农业产业园的葡萄大棚内种植的羊肚菌进行了首次采收。“采了36公斤,很快被采购商买走了,每公斤售价70元。”谢继亮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份,在省农科院专家的科技帮扶下,他利用冬闲葡萄大棚种植了2.5亩羊肚菌,目前长势良好,亩产预计超过500公斤,亩产值3万元左右。
让葡萄园长出羊肚菌,离不开省农科院园艺所葡萄科技创新团队的技术支撑。“十四五”以来,该团队承担了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省科技特派团、宿州市重大科技专项“耐高温高湿葡萄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研任务,先后在宿州市萧县、埇桥区以及合肥市等地开展了“夏果冬菌”高效立体栽培模式以及葡萄提质增效绿色健康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
“去年我们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一共利用葡萄大棚试种了10亩羊肚菌,现在均长势良好,已开始采收。如果效益好,今年底我们将再增加30亩。”负责张村农业产业园运营的萧县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利介绍,以前葡萄园冬天没活干,现在农户通过套种羊肚菌又多了一份收入。
羊肚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食用菌,营养丰富,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市场价格稳定。
“羊肚菌虽然好,但对种植环境、技术要求都较高,比如它对温度特别敏感,低于4摄氏度、高于23摄氏度都不利于生长。我们不仅帮助种植户进行棚内温度、湿度管控,还在病害防控方面进行技术指导。”省农科院园艺所周军永博士一边察看羊肚菌生长情况一边说。村民陈百成是羊肚菌种植棚的管理员,他打开手机告诉记者,棚内装有监测仪,与手机联网,可精准监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情况。“数据2分钟更新一次,温度高就通风、喷水,温度低就关闭通风口,以保持棚内温度在5摄氏度至18摄氏度之间。”
“葡萄+羊肚菌‘夏果冬菌’高效立体栽培模式是一种结合果树栽培与食用菌种植的创新农业技术,旨在通过时空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孙其宝介绍,葡萄采用塑料大棚种植,套种羊肚菌后无须额外搭建遮阳设施,设施地面空间重复使用,既降低单位面积成本,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葡萄在冬季进入3个月至4个月的休眠期,此时设施内温度较低,在10摄氏度至18摄氏度,恰好满足羊肚菌菌丝生长及出菇的温度需求。此外,遮阴与湿度协同,葡萄高架稀植的棚架结构为羊肚菌提供自然遮阴,而羊肚菌栽培过程中需要的空气湿度为85%—95%高湿度环境,也有助于维持葡萄休眠期的土壤湿度。
“葡萄+羊肚菌‘夏果冬菌’高效立体栽培模式”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羊肚菌菌丝分解有机物,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菌丝活动改善土壤透气性和团粒结构,降低葡萄连作障碍风险,残留的营养袋和菌渣可作为葡萄的天然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有利于生态与土壤改良。“葡萄与羊肚菌立体栽培模式实现了‘一棚多用、一地多收’,尤其适合葡萄避雨设施农业地区推广,未来可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延伸葡萄产业链,促进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孙其宝说。(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