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辽宁宽甸蓝莓住上了“国际盆”

2025-03-26 14:19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李方冰

“蓝莓已经不种在地里了,而是采用最新的种植技术种在盆里,盆里的泥炭是拉脱维亚生产的,块状的椰壳和条状的可可树枝是从东南亚进口的,这些基质成分来自世界各地。”

给记者介绍的是丹东市宽甸东悦蓝莓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春东,他一边扒拉着盆栽蓝莓的“土”,一边兴致勃勃地讲解基质栽种蓝莓的优势。“灾后重建时,我们合作社一改蓝莓传统的大地种植模式,采用最新的基质栽培模式,这是一种无土栽培方式,更有利于规模化管理。”

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沿着蒲石河一路向前行驶,就到了徐春东所在的蓝莓种植基地,岸边依稀可见洪水过境的痕迹,但两岸已经矗立起蓝色的大棚,走到近前一看,里面满是绿色,生机勃勃。

2024年7月末,受连续强降雨与上游来水影响,古楼子乡的1027栋蓝莓大棚被损毁。在各级部门齐心协力的帮助下,受损大棚重建仅用4个月就基本完成,古楼子乡蓝莓产业得以快速恢复元气。

作为古楼子乡蓝莓种植产业的带头人,徐春东凭借多年来的合作社运营经验,借着暖棚重建的契机,不仅让蓝莓树住上了“洋房”,还带领合作社走上了标准化蓝莓种植道路。

“从种植到养护,再到采摘、冷链运输以及最后的售卖,所有环节我们都进一步加以规范,‘宽甸蓝莓’这个品牌一定要在市场立得住、叫得响!”徐春东说。

在蓝莓种植方面,合作社成员全部采用基质栽培模式,并且为其安装了滴灌系统与温度传感器。技术指导员定期到种植户的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保障蓝莓树长得好、蓝莓果结得旺。合作社还建立了技术指导微信群,农户有问题随时随地可以发问。用徐春东的话讲:“咱们也实现了信息化。”

进入蓝莓采摘期,合作社给每家每户的蓝莓都打上标签,让每一盒上市的蓝莓果都能找到出品人,同时,统一采摘、统一发货。这样做尽管有些麻烦,但大家都愿意选择合作社。“我们每天都会在信息群里发布当天的价格,合作社的收购价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出3块钱,因为咱们质量有保障,也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徐春东解释道。

3月,古楼子乡的蓝莓陆续进入盛果期,平均每棵果树能产出1斤至2斤果实,售卖价格为每斤45元左右。作为重建后的第一个丰收季,种植户十分满意目前的收成。

如今,“宽甸蓝莓”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常规蓝莓每100克的花青素含量大概为80毫克至130毫克,而宽甸蓝莓每100克的花青素含量最高达390毫克。

“蓝莓质量这么好,不考虑开发深加工产品吗?”记者问。

徐春东笑着答:“现在,我们的蓝莓果供不应求,京沪穗都是我们的市场,我还是想带领咱们合作社成员优先种好蓝莓。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让蓝莓能够全年供应,让全国人民天天都能吃上宽甸蓝莓。”(李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