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贵州遵义:10个园区2600多个大棚菌菇香

2025-05-27 16:15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李方冰

5月21日,在遵义市道真自治县三桥镇桥塘社区食用菌园区,283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沿着道路整齐排列。大棚内,工人们忙着将菌棒上长势最好、大小正合适的香菇采下来,运往冻库。冻库前,工人们则忙着将采收来的香菇进行分装、称重、入库。

同样的场景在道真的多个乡镇都能看到。

阳溪镇四坪村菇农刘延亮的4个大棚迎来菌菇采摘季,每天都有务工群众到大棚采摘鲜菇,然后发往农贸市场。刘延亮表示,菌棒来自食用菌企业,扣除每棒1元成本,还有赚头。2024年,他依靠种植菌菇,纯收入12万元。这种“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让全县1.4万农户户均年增收6万至8万元。

在道真上玉工业园区的同辉公司菌棒生产车间里,全自动装袋机与灭菌柜构成标准化生产线,木屑、麦麸等原料经数字化控温隧道处理后,通过全自动接种机完成菌种植入。这一整套“机器换人”流程,使菌棒生产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15%。

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落户道真,新建了厂房,配套建起了以食用菌为主的食用菌科技研发中心,专业化从事菌种引进、培育、筛选、制种、推广。

据了解,该公司在各乡(镇)引导建园区,园区下建农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上连企业、下带菇农的产、供、销合作模式,并通过“四统一四保障”模式(统一制棒、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保障菌棒质量、保障技术指导、保障最低价回收、保障产品销路)将菇农种植风险降低40%。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动,使道真食用菌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短到长、从低到高、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七个转变”。

如今的道真,处处菇香飘,一个个食用菌园区掩映山间、一座座标准化大棚鳞次栉比、一朵朵鲜嫩的菌菇如花绽放,撑起一把把助农增收的“致富伞”。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道真着力培育的首位产业,通过龙头引领,该县正聚力打造“西南菌都·道真菌菇”产业名片。

截至目前,该县已建立10个食用菌园区、27个蘑菇农庄以及2677个标准大棚,并成立了85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邱胜 何美 刘志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