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位于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的金鹏鹅业专业合作社基地里,一群群大白鹅在阳光下散步、嬉戏。
这群大白鹅所住的“房子”不是普通塑料大棚,而是框架结实稳固,顶棚厚实、覆盖多层材料的鹅棚,棚身较普通大棚高出许多。“鹅棚的设计充分考虑大白鹅生长需求,厚实的棚顶可以保暖遮光。”合作社负责人陈林介绍,基地像这样的鹅棚共16个,养殖种鹅2万只左右。
种鹅养殖,产品是由鹅蛋孵化成的鹅苗,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更要精心、细致,温度、湿度、光照、饮食等都关乎种鹅的生长和产蛋情况,进而关系到鹅苗的品质。管理16个鹅棚需要耗费多少人力和时间成本?“我们合作社引进智能化管理,依托物联网技术,一部手机就能搞定。”陈林说。
跟着陈林走进他的办公室里,电子大屏上显示着养殖基地各个区域的实时情况,通过监控视频,棚里棚外的大白鹅在做什么、什么状态,也都一目了然。“不需要挨个走进鹅棚去看,随时随地就能远程巡查。”陈林打开手机点了几下,弹出一个可以调控鹅棚各项指数的软件,通过它就可以操控鹅棚的灯光、温度、通风等。
“你看着屏幕这个区域,我来操作关灯。”陈林话音刚落,屏幕上一处鹅棚瞬间黑了。开灯、关灯,看似简单,但对养鹅来说很重要。陈林说:“一只鹅每天需要10小时光照,全靠自然光无法实现,鹅棚的灯光就起到补充作用。”这种养殖灯泡除了提供照明,在需要控制鹅生长进度时,还可以通过关闭,让鹅以为处在黑夜。
办公区一路之隔,有几间独立的房子,用来孵化鹅苗。推开门,并没有扑面的热浪和满眼的鹅蛋,显然,这里也不再是传统的炕坊。只见一排排柜子整齐排列,这便是全自动孵化机。“全自动孵化机由电脑控制各项指数,会根据温度自行转动鹅蛋,确保受热均匀,保障出苗质量。”陈林说,自己还记得父亲操持养鹅场时,孵蛋要靠人工。“有经验的师傅在墙上凿个洞,再拿着鹅蛋对着洞里射进来的光查看孵化进度。”
这些年,该合作社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进取、创新,成为海陵区规模化生态养鹅、繁殖鹅苗的单位代表,产蛋期每月孵化鹅苗16万只,销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卢佳乐 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