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走进肥西县花岗镇杨湾村蓝莓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整齐排列的蓝莓盆栽间,饱满圆润的果实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每颗蓝莓表皮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显得清新诱人。
孙俊是该蓝莓基地的负责人,毕业于安农大生物工程,过去曾从事GPS卫星定位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的他,在2023年跨界种起了蓝莓。“近年来蓝莓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它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备受消费者青睐。”为了种好蓝莓,孙俊和2位合伙人多次前往云南、浙江等地取经学习。
“我们发现云南‘温室大棚+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的新型栽培模式,适合在合肥试点,于是就把这套模式‘照搬’了回来。”
他们在杨湾村流转了16亩土地,与传统露天种植不同,园区内每一株蓝莓苗都“住”在量身定制的基质环境里——由泥炭、椰糠、珍珠岩科学配比的“营养床”取代了传统土壤,既能避免土传病害,又使根系透气性提升。
同时,基质中延伸的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能够根据蓝莓植株生长阶段自动调节水肥配比。“我们通过手机就能精准灌溉蓝莓苗,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虽然投入比地栽蓝莓多3倍,但产量增加了近一半,市场供不应求。”孙俊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合肥本地的地栽蓝莓5月才能上市,而这种‘智慧种植’的方式使得蓝莓的成熟期提前至3月,这样既能够避开云南蓝莓的上市高峰期,又能抢占3~5月的蓝莓市场。
和孙俊一样,肥东县响导乡蒋祠社区乡村振兴产业园蓝莓基地负责人朱朕也让自家的蓝莓住上了“智慧房”。“在5G物联网的加持下,我们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掌握棚内的实时动态。”朱朕表示,相比传统灌溉,园区搭载的脉冲式滴灌系统,可以自动补充定制肥液,实现蓝莓“根系渴了马上补水、营养不够及时补充”的精准供给。
“我们今年还没挂果,预计在2026年实现年产80万斤蓝莓,带动周边约600名群众就业。”朱朕表示,尽管蓝莓还没上市,但订单已经纷至沓来。下一步,他还计划联合村集体合作社,以蓝莓产业为轴心,辐射出多元融合场景。
据悉,蓝莓在肥东、肥西、巢湖、长丰、庐江等地均有种植。其中庐江县矾山镇,是省内最大的富硒蓝莓产业种植基地,面积约2000亩。(卫晓敏 吴沁梅 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