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鬼秤”逃不过火眼金睛

2025-01-14 14:21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杨玉国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了《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电子计价秤检定规程(试行)》两项计量技术规范,分别于2026年、2027年实施。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副司长刘洪彬介绍,技术规范的出台旨在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打击利用电子计价秤进行计量作弊、“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

市面上的作弊电子秤,花招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一次次被侵犯,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被一次次践踏。网络博主打“鬼秤”的事件经常上新闻头条,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电子秤的不信任。不少消费者为了不被坑,甚至到了自带秤的地步,有的还用手机当砝码,引发了不少纠纷。

小小一杆秤,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民生属性。这杆秤越公平透明、越规范有序,就越能守护好群众的消费安全感、幸福获得感。守好这杆秤,捍卫公平交易,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的市场规矩和道德准则成为每个商家的价值底线,是群众的普遍呼声,也是社会要努力达成的目标。这也是抓好群众身边“关键小事”、纠偏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的一个重要抓手。

这两年,针对电子秤乱象,全国各地开启了综合整治,重拳打击“缺斤短两”等违法行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少市场设立了公平秤,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也大大加强。据了解,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挂牌督办连云港“鬼秤”事件,深入整治电子计价秤乱象,查处不合格电子计价秤3.6万台。一系列整治行动,有效打击了“鬼秤”现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众所周知,要想实现更好的治理,需要给力的制度与规范保驾护航,尤其是对源头的常态化治理与防范,否则,一时的整治再有效,也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终究是治标不治本。随着“鬼秤”越来越鬼,我们看到了现有技术规范存在问题和漏洞,需要“打补丁”“补短板”。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新技术规范,就是针对电子计价秤的独有特点和现状,着重增加和强化电子计价秤防作弊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相关的技术要求、核查措施、测试方法、判定准则,让“鬼秤”无处遁形。

当然,新的技术规范,要想实现全面有效落地和执行,需要用上绣花针功夫。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求真务实、为民服务的底色,沿着公开透明、公正监管的方向努力,实现民生计量清朗格局只是时间问题。(王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