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杭州市以“小作坊”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2-08 16:45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曹译文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性地以“小作坊”改造提升为突破口,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 数字化监管和共富化引领三大战略,成功引领传统“小散乱”食品小作坊向“精特美”阳光作坊华丽转身,不仅显著提升了食品安全水平,还促进了乡村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截至目前,杭州市共有在产小作坊1552家,全市“阳光作坊”246家,食品小作坊园区3个,集聚式共富工坊11家。

一、标准化管理打造小作坊新面貌

(一)严格标准与科学规划。立足“一坊一策”,根据《阳光食品作坊技术导则》和相关标准,为每家小作坊量身定制改造方案。组织专家深入小作坊,结合工场条件及业主意愿,现场指导和监督生产布局改造。同时,明确各个功能区域的划分并升级设施配置,增加紫外消毒设备、无接触洗手干手设施、内包装二次消毒设施等,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确保卫生安全。目前,全市已完成阳光改造小作坊246家。

(二)完善管理与标准操作。为小作坊提供全面的管理制度模板,引导其实施“5S”管理体系,使生产现场整洁有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升整体形象,246家阳光作坊100%实施“5S”管理。在春茶采摘前,针对茶叶作坊开展上门指导,全力推行“5S”管理。其间,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线上答疑等多种方式,确保作坊人员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众多业主表示,改造后,食品安全风险有效降低并推动传统特色品牌的传承和发展,促进老百姓的增收共富。

(三)强化监督与持续改进。强化对小作坊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通过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消除风险隐患。组建指导团队,为小作坊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建立规范管理制度,确保生产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提升小作坊业主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小作坊质量提升成果,增强社会认可度和信任度。

二、数字化监管助推小作坊精准管理

(一)实现数字化管理。为小作坊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和技术支持,协助安装摄像头、传感器等先进设备,并接入“浙食链”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和集中管理。组织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帮助作坊主熟练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生产管理。通过接入平台,作坊主可全方位、全天候管理生产过程。目前,全市小作坊安装摄像头522个。

(二)透明化信息展示。通过组织培训会议和现场指导,确保小作坊主准确录入从采购、加工到销售等全环节数据信息,生成GM2D浙食链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可查看企业信息、产品信息以及加工场所实时画面等内容,实现扫一码知全貌,倒逼小作坊规范生产,从源头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信息透明化增强了消费者信任和满意度,促进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提升作坊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三)实施数字化监管。借助科技手段与数智监管平台,阳光作坊实现生产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目前,全市246家食品小作坊完成阳光化改造,监管人员可实时在线查看生产加工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使监管更加精准、高效,为作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启用云平台实施线上巡查以来,周均发现问题数82个并及时落实整改。

三、共富化引领助力小作坊产业新发展

(一)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小作坊入驻。成立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园区内小作坊。建立园区内小作坊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加工实时视频监控,让消费者参与监督。例如,临平亚多腌腊制品加工园由区政府投资45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吸引26家肉制品加工小作坊入园集聚,实行“九统一”管理,产值从建园之初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亿元,创造了900余个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阳光作坊照亮前行路。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阳光作坊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品牌,推动山核桃、茶叶、白酒等杭州地方特色产品出圈,同时,将阳光作坊与文旅产业相结合,通过举办美食品鉴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推动小作坊产业繁荣发展。例如,富阳区龙门镇洪牛堂通过阳光作坊改造,年产值达到近500万元,比2019年提高了4倍,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当地标杆企业,推动了整个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的健康发展。通过引入阳光作坊管理模式和生产标准,提升龙井茶的品质和附加值,实现产业与文化的双赢,西湖龙井茶开采4天,全省首家西湖龙井“由由狮象茶”阳光食品作坊加工销售量同比增加了30%。

(三)探索“1+N”共富模式。探索小作坊治理新模式,以引坑村文化礼堂为1个中心,在礼堂内建成6个非遗工坊,辐射带动周边N个农户作坊,建成“五化”小作坊集聚园区,实施“五统一”管理,提高小作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振兴乡村产业。自园区建成投产以来,利用现代化设施集中生产,打破农户零散制作的季节限制,实现全年持续生产。2023年新合索面销售规模突破700吨,销售额1080万元,索面制作户年平均增收2.4万元。同时,结合当地文旅资源,将非遗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拓宽了销售渠道,带动当 地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例如,投资6000万元的壶源溪休闲旅游度假园游客日均超1500人,辐射带动周边28家民宿及农家乐,并带动当年索面销售6万斤。

案例实施成果

一、案例实施前状况

1.生产环境落后。改造前,存在生产环境脏乱差、设施简陋、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部分小作坊缺乏科学的生产布局和合理的功能区域划分,导致生产流程混乱,交叉污染风险高。

2.管理水平低下。小作坊业主缺乏食品安全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对小作坊的监管难度大,存在监管盲区。

3.经济效益不佳。由于生产环境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小作坊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下。部分作坊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难以维持正常运营,更无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案例实施措施

1.标准化管理,打造小作坊新面貌

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根据《阳光食品作坊技术导则》和相关标准,为每家小作坊制定“一坊一策”的改造方案。

功能区域划分与设施升级。明确加工、包装、质检等功能区域,增加紫外消毒设备、无接触洗手干手设施等,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管理制度与培训。提供全面的管理制度模板,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确保作坊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和卫生习惯。

2.数字化监管,助推小作坊精准管理

数字化改造。为小作坊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和技术支持,安装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并接入“浙食链”监管平台。

阳光化信息展示。生成GM2D浙食链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及加工场所实时画面,增强消费者信任。

全过程监管。全市504家食品小作坊纳入数字化监管,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可视化、可追溯。

3.共富化引领,助力小作坊产业新发展

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由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吸引小作坊入驻,形成产业园区, 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阳光作坊创建。制定阳光作坊创建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媒体宣传、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交流等方式推广成功经验,鼓励更多小作坊参与创建。

“1+N”共富模式。以文化礼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作坊,实施统一品牌、统 一标准等“五统一”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案例实施成效

1.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完成阳光化改造的小作坊数量从最初的少数几家增加到目前的246家,占全市小作坊总数的近20%。改造后的小作坊生产环境整洁有序,设施设备先进 齐全,符合现代食品安全标准。

2.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指导和线上答疑等多种方式,作坊主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实施“5S”管理体系的小作坊占比达到近20%,作坊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3.经济效益显著增长。改造后的小作坊产能和产值大幅提升。以富阳区龙门镇洪牛堂为例,年产值从改造前的不足100万元增长到近500万元,增长了4倍。产业园区集聚效 应显著,如临平亚多腌腊制品加工园年产值从不足1亿元增长到5亿元,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4.社会认可度提高。消费者对小作坊食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显著增强。通过透明化信息展示和数字化监管,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措施,购买体验大幅提升。阳光作坊成为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标杆,带动了更多小作坊参与改造提升,提升了整个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的形象和声誉。

5.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将阳光作坊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如西湖龙井“由由狮象茶”阳光食品作坊的打造,不仅提升了龙井茶的品质和附加值,还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作坊与文旅产业的结合,如举办美食品鉴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壶源溪休闲旅游度假园,游客日均超1500人,辐射带动周边28家民宿及农家乐,并带动当年索面销售12万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