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杨鑫 吴其林 记者程家武)为扎实推进安徽省“食安名坊”培育工作,宿松县市场监管局立足基层实际,以“检查摸底、精准帮扶、规范提升”为主线,选取辖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小酒坊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望闻问切”式检查、“手把手”技术指导、因地制宜改造,推动小酒坊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型。
细致检查:找准症结,靶向施策
县市场监管局成立专项检查组,由市场监管所所长带队,依据《安徽省食品小作坊生产规范》及“食安名坊”评分细则,对小酒坊开展全方位“体检”,梳理出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台账管理三方面痛点问题,针对性制定“一坊一策”提升方案,建立“所长牵头、骨干包保、全程跟踪”服务机制。
精准帮扶:技术指导,破解难题
硬件改造“量体裁衣”,优化各功能区划,增设物理隔断,安装纱窗防虫,增设紫外线消毒灯,规范工具摆放区域。
台账规范“分门别类”,指导使用纸质分类台账,要求原料采购单、生产记录、成品出库单分类存档,留存备查。
人员培训“面对面”,组织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参加专题培训,重点讲解原料验收标准、微生物控制要点、标签标识规范;开展模拟检查演练,通过“现场找茬”方式,提升从业人员自查自纠能力。
规范提升:因地制宜,提质增效
环境整洁度提升,天花板增加吊顶,墙面张贴瓷砖墙裙,增设防鼠板、挡鼠网、纱窗纱帘,生产区与生活区完全分离;管理规范化提升,建立“原料验收—生产记录—成品留样”全链条追溯体系,改造提升后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
长效监管:动态跟踪,巩固成果
建立“培育—监管—服务”闭环机制。建立周督导、月评估机制,每周开展现场督导,对照整改清单逐项销号;每月组织“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确保改造工作按照方案和标准进行,并对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从“土作坊”到“名坊”雏形初现,小酒坊的蜕变是宿松县市场监管局“监管+服务”双轮驱动的生动实践。通过精准化检查消除隐患、专业化指导补齐短板、人性化改造提升效能,将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让传统小作坊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食安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