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黄仁勇 记者程家武)自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工作开展三年以来,金安区三十铺镇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实现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显著提升,切实守护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高位推动,健全责任体系
1. 制度先行,明确职责分工。工作开展初期,三十铺镇党委、政府便整体谋划,对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管理责任,将食品安全作为年度综合考核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了全镇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之前,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划分不够细致,存在部分工作无人负责、部分问题无人解决的情况。制度出台后,各级领导干部明确了自己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
2. 分层分级,实现全面包保。按照C、D级两级的分级标准,三十铺镇建立主体系统台账,其中C级(镇级包保)和D级(村社级包保)共1156户。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明确职责和任务,分层分级落实到具体人,全面落实“三清单一承诺”制度。辖区内C级主体由镇班子成员包保,D级主体由其所在村社干部进行包保,实现了包保全覆盖。在包保工作落实前,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存在盲区,一些小的经营户容易被忽视。包保制度实施后,每一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都有对应的包保干部,监管无死角。目前,确定包保干部113人,其中镇级13人、村级103人,113名包保干部三清单一承诺实时上传责任平台系统,做到公开透明,整体包保覆盖率达100%。
二、实地督导,确保工作实效
1. 定期督导,严格执行标准。按照六安市金安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求,C、D级包保干部每季度对所包保主体开展一次实地督导,特殊时期增加督导任务。各级包保干部对照任务清单和“食安督”APP检查内容逐一督导检查。在一次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的督导中,包保干部发现一家超市存在部分月饼临近保质期但未设置专区销售的问题,当场要求超市负责人进行整改,并记录在案,后续跟踪整改情况 。以往此类节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缺乏系统性,容易出现问题遗漏。现在通过定期督导和特殊时期加强督导,有效保障了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
2. 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包保干部对发现的问题现场讲清楚、说明白、记录好,防止推诿扯皮。能现场整改的立马整改,不能整改的规定时限做好整改反馈。例如,在对一家小型餐饮企业的督导中,发现其厨房卫生不达标、食材摆放混乱等问题,包保干部现场指出问题严重性,要求商家立即对厨房进行清洁整理,并在后续一周内多次回访,确保问题彻底整改。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督导方式,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提升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规范意识 。
三、细化管理,压实主体责任
1. 人员配备,夯实管理基础。督促企业配齐配强配实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分类指导企业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风险防控机制并明确职责,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在一家中型食品加工企业,过去由于没有明确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专人负责,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把控较为薄弱。在镇里的指导下,企业配备了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建立了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每天对生产环节进行检查,每周进行全面排查,每月进行总结调度,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
2. 信息公示,强化社会监督。要求企业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的职责统一上墙公示,1156家C、D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悬挂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信息公示牌,强化督导督查,监督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督促包保干部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这一举措使消费者能够直观了解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信息和包保干部信息,便于进行监督举报。例如,一位消费者在一家餐馆就餐时,发现食品存在异味,通过公示牌上的信息联系到包保干部,包保干部迅速介入调查,最终餐馆对消费者进行了合理赔偿,并对自身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整改 。
通过三年来在食品安全包保工作上的不懈努力,三十铺镇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规范意识显著增强,从过去的被动接受监管转变为主动加强自身管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包保干部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