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郑长征) 近年来,苍南县市场监管局紧跟省市市场监管局“食安共富幸福村”工作部署,围绕“无尽蓝绿 共享食安”建设主题,创新构建“三维驱动、三轨并行、三阶赋能”建设思路,深度整合苍南生态资源、渔业优势和文旅禀赋,全域408个行政村实现食安治理与共富发展同频共振,走出具有滨海特色的食安共富新路径,为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夯实食安基础。
聚焦“三大建设维度” 明方向 开新局
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革新。以“食品安全提升年”行动为抓手,坚持组织共建、群众共治,不断健全农村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体系、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深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推动实现政府主导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双向压实、部门监督与社会监督多维融合。截至目前,全县督导完成率为76.6%,对包保干部及网格员队伍开展培训7次,对包保主体开展培训13次,参训人员累计达560余人次。
提升“食安+”产业附加值。因村制宜探索食安治理赋能特色产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文旅融合激活共富动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将“温州潮食安”品牌建设及“168黄金海岸线”文旅宣传工作深度融合,打造“美食+旅游”苍南滨海特色文旅新名片。五一期间,苍南168沿线接待游客112.12万人次,同比增长34.88%。依托地理标志培育赋能产品溢价增值,同步推进“链码贯通”数字追溯体系,实现全产业链质量闭环管理。发挥苍南平台经济优势,深入开展绿色直播为民、“广告助农”行动,培育山区海岛共富直播间,带动紫菜、虾皮等水产品及肉燕等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拓面。
优化农村食品安全公共服务。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农村家宴转型提升、乡村养老助餐服务提升、乡村星级农贸市场打造、“168食安享”百姓点检民生服务品牌打造四大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食安服务网络,切实提升城乡居民食品安全获得感。截至目前,已开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领域指导帮扶23次,组织百姓点检“一月一主题”活动5场次。
突出“三个同步推进” 谋全局 绘蓝图
全域建设与重点打造同步推进。坚持“面上统筹、点上突破”工作思路,以全域覆盖夯实基础,以重点突破引领升级。一方面,推动食安治理、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基础要素在全县408个村庄全面铺开。另一方面,聚焦兴岙村、中魁村等20个样板村,深度整合乡镇、农文旅等部门资源,集中打造“一村一品一IP”标杆项目,形成“全域达标+精品样板”的立体格局。
整体规划与具体设计同步推进。强化“顶层规划牵引、微观设计落地”的闭环思维,破解规划与实施“两张皮”问题。编制《苍南县2025年度“食安共富幸福村”项目建设方案》,同步制定3大类共计12项的“服务项目清单”,细化民宿餐饮规范化、特色产业品牌化、农特产品销售规模化等帮扶措施,确保规划“大蓝图”转化为村庄“施工图”。根据村庄资源禀赋,完成“滨海旅游+田园风光游”“红色领航+渔村振兴”“绿色农业+休闲体验”等20个特色场景设计,确保既符合战略方向又贴近实际。
分类建设与梯次培育同步推进。建立“样板引领、中间提升、薄弱转化”三级培育体系,实施差异化推进策略。将全县408个村庄划分为三类,其中包括兴岙村等样板村20个、崇家岙村等提升村107个、王家山村等规范村279个,分别制定实施目标与具体任务。组织实施“链式帮扶”行动,协调样板村与普通村结对,通过品牌共享、渠道共用、技术共学实现经验传导,带动薄弱村达到提升村标准,破解传统建设中顾此失彼的难题。
打造“三项支撑工程” 夯基础 促转型
打造“典范领航”工程,彰显苍南辨识度。以全域文化旅游休闲经济为核心驱动力,划定7大片区、覆盖20个产业特色村,并配备1名“市监助手”,针对性打造一批可看可学的“精品点位”,塑造“山海苍南”金名片。例如,兴岙村在建设食安共富幸福村工作的带动下,依靠“咖啡经济”“度假酒店”“共富工坊”三大引擎,有效激活“海”资源潜力,今年以来,参与共富产业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同比增长14%,增收势头良好,有效破解“靠海难富”困局。
打造“创优提升”工程,激发乡村新活力。除20个样板村外,重点选择村两委班子强、村庄基础好、产业特色明显、群众参与度高的107个村,推动串联“四季柚”“蒲城葡萄”“矾山肉燕”“藻溪猪油渣”等特色产业链,深化“院地”合作,推行“技术能手跨镇帮扶”机制,常态化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打造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型样板,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产业协同升级和治理能力整体跃升。
打造“强基规范”工程,放眼全域补短板。针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较差的279个村,以“标准化建设、精准化帮扶”为抓手,整合村庄现有资源,对现状进行评估并制定“一村一清单”改造计划,将帮扶触角延伸到地方发展的方方面面,补齐食安短板、夯实共富根基。依托周边样板村、提升村产业资源,开展“大企帮小店”,组织食品企业结对帮扶个体工商户,确保全域食安共富“不落一村”,实现薄弱村向达标村、样板村的梯次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