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正心) 一粒番茄种子在数字种苗工厂里被精准播入穴盘,六周后成为高品质净菜送往杭城餐桌,这条500米的旅程正改变着数千农民的生活。
“我们按照‘种养殖基地-央厨加工-冷链配送-餐饮数智化运营’的模式,以产业化、数智化、标准化,打造‘从种子到筷子,从农田到餐桌’的食材流通全过程溯源,让大家吃得放心。”站在谢径安传化农创中心的净菜工厂里,杭州智膳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斌向参观者介绍。
在他身后,智能胡萝卜削皮机高效运转,每小时可处理12万粒种子的自动化播种线静静工作,而穿行其间的50多名当地村民,正将家乡的蔬菜变成送往杭州各大饭店的净菜产品。
谢径安模式:食安共富的萧山实践
2023年6月,当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正式动工建设时,这片由谢家、径游、安山三村组成的7.5平方公里土地,还只是萧山南部一个普通的乡村联建项目。谁也没料到,短短两年间,这里会崛起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更成为杭州共同富裕建设的首批最佳实践案例。
“谢径安的灵魂是农业科创。”在浦阳镇相关负责人眼中,这个由政企村农共建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密码在于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驱动、村农主体、公益赋能”的多主体共建模式。
2024年3月,当总投资2000万元的智膳云净菜工厂在浦阳梨花节签约落户时,萧山区市场监管局的服务专班就同步进驻。从项目规划阶段开始,市场监管人员便提前介入工厂布局设计,对2200平方米全封闭恒温恒湿无尘车间的功能区划提出专业建议。
“5月开工,9月试产,11月正式投产——没有绿色通道不可能这么快。”李斌感慨道。在市场监管部门开通食品经营许可审批绿色通道后,这座现代化净菜工厂,创造了“半年内完成签约到投产”的萧山速度。
全链条守护: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闭环
走进智膳云净菜工厂,蔬菜的“摘、洗、切、配、包、检”全流程在智能化系统中井然有序。市场监管人员每周会出现在几个关键控制点。
在清洗区,技术专家指导工厂采用活氧水清洗技术,这种被业内称为“活氧水”的洗菜水,能有效降解农药分解激素,5秒钟消毒率可达99.99%。在检测室,监管人员协助建立的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确保每批蔬菜经过农残检测才能进入加工程序。
“每一份净菜都有‘身份证’。”萧山区市场监管局服务专班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指导企业建立的全程可追溯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即可看到蔬菜从来源、加工到物流的全过程信息。精准帮扶企业遵循“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原理,开展加工过程危害分析,并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助力企业提档升级,取得HACCP体系认证。
在冷链配送环节,市场监管部门推动企业自建专业冷链车队,实现全程定位与温湿度智能监控,使食材安全配送半径扩展到200公里以上。正是这种严苛标准,让智膳云净菜获得东大方、益海嘉里、西贝餐饮等7家知名餐饮企业的青睐。
产业赋能: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市场监管的服务不止于安全监管。当净菜工厂建成投产时,区市场监管局的产业服务专班同步启动了三项赋能计划:在品牌建设方面,协助谢径安净菜申报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认证;在电商拓展方面,组织专项培训5场,上门办营业执照,帮助农户掌握直播带货技能,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在知识产权领域,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商标注册、专利申报一站式咨询服务,保护乡村创新成果。
“过去销售端距离农户很远,而现在终端就建在田边。”谢径安项目负责人指出,村里优势不仅在高精尖,更在聚合力——研发、种植、销售等环节聚集在7.5平方公里内形成有效闭环。
这种聚合效应正在显现。在谢径安村,数字种苗工厂每年可产出2800万株优质种苗,辐射带动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而净菜工厂的投产,更让当地农民种植的蔬菜不出村就能完成产销闭环。
共富密码:让农民在家门口体面增收
50多岁的谢忠曾是谢家村的普通厨师,如今在净菜工厂当上了切配组长。“餐饮饭店提出的蔬菜形状规格,我的打样都能让他们满意。”他言语中透着自豪。像他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转型的村民,在谢径安已有超200人。
慈善大棚是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多方打造的创新共富模式。2024年初,“谢径安”推出首批20个慈善大棚,面向低保户家庭免费提供。每个大棚占地半亩,由传化提供统一生产设施、种苗繁育和技术指导,保证每户年净收入不低于1.5万元。
“黄瓜丰收了,有单位能收购我们种的菜就好了。”慈善大棚1号棚种植户朱建明的期盼已成现实。市场监管部门牵线搭桥,促成其与中国农业银行萧山分行达成合作,通过消费帮扶,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今年6月启动的“谢径安·乡村创梦家”计划更注入强劲动力。由浦阳镇政府、传化慈善基金会等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创梦基金”,5年内支持100个乡村创新创业项目。
“对带动困难家庭就业的项目,给予实发工资20%补贴;对创新示范业态,最高给予50%要素投入补贴。”传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王飞介绍。市场监管部门正将这些政策与食品安全认证、品牌培育深度结合,培育更多乡村创客。
夕阳西下,谢径安数字种苗工厂的智能温室依然明亮。村民傅秀珍仔细检查着自动化播种线运转情况,这位曾经的客服人员如今已成为种苗嫁接能手。“两个月从普通员工到技术工,现在月工资5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她的笑容里映照着村庄的未来。
在谢径安村口,“乡村创梦家”计划展示牌记录着新进展:5年内支持100个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千万基金已开始流转。不远处市场监管局的食品安全检测车正开往慈善大棚,车身上 “食品安全”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不再只低头看庄稼长势,更抬头望向冷链车上自己种植的净菜驶向城市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