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汪婷 林云肖 记者王正心) 自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行动和浙江省市民生实事示范学校食堂建设启动以来,温岭市市场监管局强化精准智控,落实主体自治,实施靶向监管,着力打造学校“样板食堂”,全力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整体智治水平。目前,大宗食品统一配送、智能阳光厨房建设率、“校园智治”应用率等均达到100%,食堂量化等级A级占比26.5%。
强化精准智控 让校园食品安全“看得见”
加大硬件改造,打造高配食堂。对照“示范食堂”创建标准,实地现场踏勘,对功能布局、环境卫生、“三防”设施、设备配备、墙面地面、贮存加工等方面进行全面摸排体检,提前介入设计,制定硬件改造清单,形成“一校一策”整改方案。专项行动以来,累计投资182万元完成50家学校食堂后厨硬件改造升级,打造示范点位4家。同时,投入200万元为80所学校增购保温设施200台、保温箱800只。
引入智能物联,打造智安食堂。每年将新投用学校智能阳光厨房建设经费纳入专项,确保动态保持全市学校食堂智慧监管全覆盖。为全市学校添置老鼠抓拍功能,引进智能晨检仪、溯源电子秤、智能留样柜等先进物联设备,实现食材采购单据自动生成、食材“浙农码”扫码溯源、过期食材及时提醒,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全流程可预警、可追溯。如温岭市二中配备自带拍照验收系统的磅秤,运用“安品健康餐饮协作管理平台”实现智能验货。
实行阳光配送,打造阳光食堂。在台州范围内率先实施校园食材“阳光配送”,配送企业安装物联感知设备,包括冷库温湿度监控系统、食品检测区设备,试点开展配送车辆GPS全程定位追踪。在学校食堂、配送单位公共区域公示浙食链码,实现问题食品一码追溯。目前全市40家配送单位“浙食链”应用率、关键点位“阳光率”均达100%。
落实主体自治 让校园食品安全“管得好”
实行首位责任制。印发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食品安全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完善校级领导陪餐制度,将学校食品安全与校领导的当年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资格相挂钩。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每所学校配备2名以上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由安全员每日一检查、安全总监每周一排查、分管副校长每月一检查、校长每学期一检查,实现食堂食品安全标准化、规范化、痕迹化。目前全市学校食堂两员动态配备率100%,日周月填报率99%以上。
落实管理卡位图。根据食材采购、流转、加工制作全链条,找准关键风险环节,印发《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卡位操作手册》,制成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动线卡位图,形成13个关键卡位,明确食品安全员、厨师、留样人员、采购员等卡位人员及其卡位职责,制定各卡位职责分工共168项,有效解决“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已组织全市学校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关键卡位人员培训322人次,并举办食品安全知识技能培训考证活动,全面提升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能力。
用好数字驾驶舱。以学校食堂监管场景,打造数字化监管驾驶舱,一屏集成学校食品安全关键数据,对异常指标实时分析预警。搭建温岭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智慧后厨监管中心),设置设备管理、报警管理、晨检记录、实时视频四大板块,滚动公示后厨加工过程、关键环节温湿度以及人员健康等情况。按照“程序预警提示-学校管理人员处理-市场监督人员介入”流程,及时闭环处置风险,实现高效“云监管”。2024年以来,系统抓拍“异常行为”场景3341次,提醒温湿度异常1万余次。
实施靶向监管 让校园食品安全“效果好”
制定督查清单。校园食品安全督查清单涉及4类90条,每半月一次开展部门联查。督查结果与“平安校园”考核直接挂钩,执行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2024年针对食堂采购机制不够健全、食材验收不够规范、资金管理不够到位、监管不够有力共四大类问题,成立工作专班,公布投诉电话开展专项治理。
强化风险预警。以食品安全风险综合治理试点建设为抓手,在学校设置食品安全监测哨点,每个哨点配备哨长和信息报送员各1名,积极发挥风险隐患“吹哨人”作用。同时,联合市教育局每学期随机抽取60所学校开展实地检查,并发布学校食品安全工作通报。已开展智能“阳光厨房”建设、食堂财务管理等重点督查6次、检查食堂928家次,发现并闭环整改隐患问题419个。
凸显家校共治。健全家校社互动监督机制,设立“厨房开放日”“家长体验日”,组织“阿狮警长进校园”“你点检进校园”等直播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家长等参观后厨,并可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等,实时视频查看食堂后厨。按要求公开采购清单、带量食谱、陪餐记录等信息,每学期开展食堂伙食满意度调查,充分征询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开设食品安全专题讲座、班会课,或利用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