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余)过期食品销售是预包装食品经营违法率最高的行为,屡禁不绝,成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的顽疾之一。重庆市巴南区市场监管局针对农村小食杂店以及农贸市场食品经营摊位因经营场所狭窄、商品杂乱陈列,叠加经营者主体责任缺失,缺乏数字化管理预警工具现状,“三动”聚力,从“被动整治”到“主动防控”,成效明显。
一是统领推动,严密部署。组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工作专班,印发整治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周调度、周晾晒、周交办”机制,将整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以严格考核压实责任。目前,已召开调度会14次、晾晒“榜单”14期。
二是部门联动,排查彻底。深化部门协作,完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及信息共享机制。聚焦重点区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联合整治。依托“渝食安”等平台,充分发挥镇街网格员“前哨”作用,动态管理包保责任,排查全域风险。梳理隐患分级标准并培训,组织基层力量排查风险隐患,实施分级监管并及时预警。
三是示范带动,创建有效。擦亮“巴心助企.巴实服务”品牌,聚焦刘家四合胡豆等地方特色美食,指导56家食品小作坊“精特美”发展。深化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今年新增359户规范化门店。强化警示公示,统一制作关于禁止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告知书,督促大型商场、农贸市场等经营户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张贴共计2600张。借助媒体发布宣传信息104条,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整治成效,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良好氛围。